去番禺莲花山之前,听人说花门票去看些人工景观不值得,本无太多期待,但它却给我了一个很大的惊喜。
刚进山,并不觉得与其它景点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转过一个山角,看到古采石场,就被这些壮观的“人造”悬崖峭壁吸引了。
尤其是精华部分的“燕子岩”,这里的巨石乍看像是自然天成,有些鬼斧神工的味道。沿着石径拾级数而上,一路抬头仰望,四周的巨石就像在相互对峙,逐渐从上面靠拢,不一会儿,在顶部撮合成一个小天井,有点随时都会坍塌下来之感,但它们已经在此地屹立了上千年。
一路走一路看,奇形怪状的巨石,就像被用刀削过一样,断面都很平整,或石壁向内深凹进去,形成石室,或是独立成擎天一柱,望向苍穹。
燕子岩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在清晨或傍晚的时候,会有大量的燕子成群结队飞来,在悬崖峭壁间盘旋,在石缝里找地方筑巢,所以得名,而并非有石头形似燕子。
听着上面滴落的水滴声,再看在顶上盘旋的燕子,还有攀附在岩石上肆意生长的树藤,将岩石装扮成了一堵绿色的巨墙,还有不知名的野花盛开,让本来粗狂的景观变得柔美起来,这样雄伟又秀丽的景观很适合拍一些古装武侠剧,听说也有很多影视剧组来这里取景拍摄。
如果只是看一片巨石,会误以为也是被远古的地壳运动抬升而形成的自然景观,比如石林之类的,但它实则是一个古代的采石场,一处被无意间造就的“人工景点”。
莲花山的地理构造属于丹霞地貌,这些红砂岩其实非常坚硬,也因为石质密度高,所以在古代被用来做“磨刀石”,而莲花山最早也被称为“石砺岗”。
也因不易被侵蚀,还被用于筑建墙基,从西汉时期开始,历朝历代都有人在这里开采石料,大量的石材被凿下运走,而原本完整的大山也被劈开,形成了逶迤数里的石林与岩洞,令人炫目的砂岩悬崖从此造就。
据专家的鉴定,建于多年前的南越王墓,所用的石材就大多来自于莲花山,当年有大批的工人在这里进行凿石,将成批的石材用船只从水路运到广州的象岗山,而莲花山旁就是狮子洋,水路很是便捷。
古代石匠们可没有先进的器具可用,所用工具非常简陋粗糙,但他们经验丰富又有智慧,会跟据石头的纹理走向,在岩石上先打三个石眼,顺次轮流敲击,石块就会沿纹理轰然断开,这是相当需要耐心的工作。
至今,石壁上的纹理还清晰可辨,历经千年仍未被风化,可见这些红砂岩的坚硬程度。再看累累凿痕,仿佛还能听到叮叮当当的声响,想象石匠们冒险悬空在悬崖上敲击的景象。
不少石壁上都能见到摩崖石刻,便是历代文人墨客们所留,当年他们见到这些巨大平整的石壁时,一定惊呼真乃天赐之所,又怎能不赋诗两首?
在一个叫“百福廊”的地方,放眼望去,一堵迎面而立的石壁上,刻着排列整齐的一百个福字,字体都不相同,游人纷纷与石壁合影,与百福同在,谁又不想呢?
此外,当年因为采石而不断向内挖凿,造就了一个个大型凹洞,比如其中一处较大的观音岩,它本是采石留下的石室,后来有人在里面供奉观音菩萨,还成为了比丘尼修行的场所,内部石壁还刻着“雍正七年”四个字。
当年一旦发现哪里有好的石材,便会吸引不少石匠前往,经年累月的不断开采,造就的大大小小石室,也成了这个古采石场除奇石和石刻之外的又一大景观。
据说在鸦片战争时期,有大量清军驻防在这里,观音岩这个石室就被军官们用作了作战指挥部,而其它的一些石室住进了士兵,做营房用。
还有细心的游人发现岩石上有贝壳,真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而这些巨大的石坑,也算是那些王公贵族们奢靡生活的证物吧。
“莲花”二字,让人自然而然会想到手持净瓶的观音来,而名莲花山的地方也通常会有观音像,而这里的观音像也是世界最大的箔金观音像,高40米,内部材质为铜,而外部足足用了两纯金金箔来贴!也成了地标式的存在。
另外,还可以去登一下莲花塔,远眺山下的景观。或一爬号称“广州长城”的莲花城,莲花城最早是清军为了防范明朝的残余势力而修建,居高临下,能看到珠江水域的船只动向。后来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又修建了第二道防线,用来防止英军入侵。
整个行程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古采石场遗址,这些古人当年无意间留下的,几乎没有什么刻意修饰的石头,却让人想起西方的“巨石文明”,都有种人工无意夺天工的质朴之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