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篇)
闻莲花山之名已久,只是一直以来未能亲睹其秀美景色,这个夏日,农历的六月初一这天终于得以成行,亲历莲花山,感受了莲花之景,品读了莲花之情。今天,窗外凉风习习,小雨沙沙,静静的坐下来回味一下那情那景。
莲花山座落于新泰市西北部,与莱芜市毗邻,并一部分位于莱芜市境内,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莲花山之名前面往往冠有“新泰”与“莱芜”之别,而正因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两地人民的心中也时常有些许的抱怨。如果你在新泰,大概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莲花山是新泰的,什么时候跑莱芜去了......”如果在莱芜,听到的说法大概正好要相反的吧。地理意义上的剪不断理还乱,我们不去争论,就文化意义上来讲,大概莲花山对于新泰的归属感要浓一些才是。所以本文也用新泰作限定词,唠叨几句。
莲花山古称新甫山,《诗经》曾有“徂徕之松,新甫之柏”的佳句流传天下,其中这新甫之柏就是现今莲花山上的郁郁葱葱了吧,新泰一侧莲花山的脚下便有一株余年的古柏,树下有刻石一方,上刻“新甫之柏”四字,也算得上是颇有些名头的灵秀之物了。古柏西侧,有启功先生手书“岱宗襟带”刻石一块,石虽平实,却也因了启功先生的翰墨之香,而不普通。
迎面而来的就是进入莲花胜境的“慧济天下”牌坊了。牌坊右侧有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莲花山”山名刻石,先生是泰安人,题写莲花山之名在情理之中。说说山门牌坊,应是汉白玉材质,有些气势,只是牌坊之上的匾额字迹颇有些不入流,用的是印刷体的行楷,“慧济天下”居中,左为“观音胜境”,右为“北方普陀”,透露着佛光的意境因着粗糙的印刷体而带了些许轻佻,加上自左而右的读写方式更加冲淡了本应很浓的文化底蕴。个人认为,此处如请国内知名书法家题写并以自右至左的刻写方式当更好一些。
莲花山逢农历的六月初一到初六为“六月六庙会”。来的早不如来的巧,赶上庙会的热闹实属不易,也算是莲花山的旺季,不过门票却反其道,实行了半价优惠,这也是新时代的以人为本吧。买票进山,一株石刻的莲花映出了此山的特点。曾几何时,新甫山也就让位于了莲花二字,便因此山状如莲花得其名,莲是佛的信物,有佛的地方必有莲花,北方普陀自然也少不得这一圣洁之物,而莲花山之名也更显得贴切入题。
行不多远,道路西侧有一方亭,曰“汉碑亭”,亭内有汉碑两块,一块有字碑,仅存碑首残部,碑体整体以水泥修补得立,这便是汉武碑了,残缺的碑首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无奈,看罢之人大概都要惋惜一番吧,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亭内南侧有无字碑一块,巨石之上坑坑洼洼,碑下放有一石块,初不解其由,看过简介之后方知原来此碑名为“响铃碑”,用碑下石块敲击碑身,便会有铜铃般声音发出,不由得暗暗称奇,试了试,并未延续神奇,大概是因为未敲对地方的缘故吧。
出了汉碑亭,放眼北望,莲花山的高大俊朗便在眼前了,满山的青松翠柏在云雾中更显苍郁,而一丝白而亮的飞瀑也不经意间就自山顶一跃而下,和着山间不安分的挑出来的檐角,还有那六月六庙会氤氲着的烟雾,好一幅壮美的泼墨山水。心底不由得有种要大喊“莲花山我来了”的冲动,真的,一直神往的莲花山,我来了,踏着轻盈的步子。
到了观音院前,此处游览路线分作三条,西线、中线和东线。导游图上三线并发,唯中线景点多而密,东线次之,西线最少。虽然,西线有闻名遐迩的天成观音,但我们还是决定取中庸之道,自中线上山,东线下山,然后再往西线特别观览天成观音奇观。中线属于重点开发的那种,而且貌似是特别为领导开发的线路,因为一路走来,很长的水泥路,至通天河之前并无一级台阶。路边还停有轿车等物,可以为这一推测做点注脚。中路观音院西侧,有一非常特色的石屋一处,内供神像,本着心到神知的虔诚,我们并未进入参拜,观音院也是如此。不过,的确非常有特色,因为这一神殿外表看来就是山区普通的石屋式样的民居建筑。
走着走着,路边指示牌提示“风动石”到了。在道路的左侧(西侧),一回头便看到了藏于巨石后面的风动石。此石貌似与费县的指动石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要小的多。随上前用手推之,并不能动,仔细看时,发现石头基部好像用水泥固定过,如此不知需多大的风才要吹的动了。不过,因为其的奇险,若不用固定,怕是要险象频生吧,可以理解。只是,如此的风动只能用心来体会了。
继续前行,便到了通天河。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西游记,想到了那驮取经人过河的老龟。今日,不妨也做做取经人,这河虽没有八百里的浩渺,却也颇有味道,而我们也无需老龟的辛苦,便可通过其上的吊桥摇摇晃晃的从这一岸走到那一岸,从平滑的水泥路走上曲折蜿蜒的登山石阶了。过了通天河,因为是石阶,道路便变得陡峭起来,也并不宽阔,踏在上面才知攀登的意境,这方是真正的登山了。
迎客松几乎每座名山都有,只是各有特色,各不相同。莲花山也不例外,过了通天河,拾级而上不多久,就可看到莲花山非常有人情味的迎客松了。之所以说具有人情味,是因为其亲和力的容貌与恰到好处的名字-“姐妹松”。树并不大,却亲密的靠在一处,长在一起了。姐妹这个名字让有些程式化的迎客松变得鲜活富有了生机,让每一个经过她们身旁的游客都不由得想拥她们入怀,与她们亲密接触一番,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确是这样,莲花山钟灵毓秀,仙风道骨一般,虽屈为岱宗襟带,却也名扬四海。而一方浅浅的水潭,也少不了缭绕其中的灵气,因为它的名字叫做:青龙潭。青龙潭由山泉之水汇聚而成,水自上游而来,虽没有一泻而下的气势,却饱含文雅的潺潺,顺着峭壁一线飘然而至,恰如一条轻盈的白龙探入潭中,灵动的很。
一路走走歇歇,很快就到了山腰。此处建有太平禅院,禅院后方便是新建的索道了。人总是很奇怪,出来旅游便是抱着饱览大好河山的心境,并决心用自己的脚丈量景区的每一寸土地,踏遍每一级台阶。而走着走着,便因着已有的倦意,便要给自己找个借口,借着现代科技的力量去找点妥协,节省些脚力。于是,索道恰好的合了这个时候人们的心意,而大家也便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借口逃避掉索道上下站之间的有限风景了,当然索道里的风景也是徒步难以体会到的。索道也赶着六月六庙会的点搞活动,很是优惠了一番。从这头坐上去,一路的滑过来,滑过了两个山头,便也到了终点,很是划得来。
出来索道站,离山顶也还有一段距离。很多游客都是买了往返的票,接着也就继续顺着空中一路的滑回去了。我们因为东线的诱惑,并没有这样做,所以也发现了很多别人享受不到的体验。此处有一处天成的景致,却并没有出现在莲花山景区导航的路线图上,也未出现在其景区推介中,感觉这算是一个疏漏。细心的游客一定都会发现,自索道站出来东行,在石桥西侧东望,有一处悬崖由几块天然巨石组成的巨型人像造型。第一感觉是像一天然的佛像,佛头的发髻清晰可见,也可以说其像一位俯瞰美景的诗人,那头巾也飘逸的很,或者像一位武将,关公?这就看大家的想象了,如果你到莲花山来,不看此景,当有遗憾。
(下山篇)
上次唠叨着一路从莲花山脚下走上来,并借了索道的力量在空中领略了不一样的莲花山风光。今天谈谈下山的线路上,一路的欢歌笑语。
杜甫在泰山脚下路过,便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其中的气概自不必说,留给后人对高山的无限向往却是根深蒂固,每个人登临顶峰之前总是要有一番这样的感慨之后,然后便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定要体会一下“山高人为峰”的豪情。但是,却也往往事与愿违,很多登山者却不一定能真正的站在山顶山去看那众山之小。此次,我们便是如此,乘索道到得山顶之下,却没有继续上行,体力是一方面,时间是一方面,看游览路线图上标注的景点又是一方面,所以虽然游的畅快,却也不免有些遗憾。
顺索道上站东行,涉过一座桥,涉过上因为泉水是从桥面流过的,桥面被处理成了百叶窗形状,每一间的空隙里便有汩汩的泉水跳跃前行。桥边有一处山间饭店,很简陋的那种,让人不免得会想起十字坡,只是这里不再有孙二娘,也不再有武松,而壮硕的一群大公鸡说不定会勾起饥肠辘辘的游人的三尺口水吧。继续前行,数十级陡峭的石阶的重点,便是“两山排闼”的摩崖石刻了。只是王安石在写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绝唱之时,大概不会想得到千里之外的莲花山会有他的忠实粉丝了。此处左行(向西北方向)便是去往顶峰之路,会有云谷寺、文昌阁、北天门等景观,直到天台峰,大概翻过去山的背面就是莱芜境内了;右行(东南方向)即是莲花山东线,也就是我们选定的下山线路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上一块似水瓶的巨石,上刻有“圣水瓶”三字,也许上粗心,并未找到真正的圣水所在,大概是因为其外形才得有这样神圣的名字吧。东线的道路相比中线要崎岖的多,也简陋的多,一直到山脚的蜿蜒中并无一处是如中线那般规则的平整,也没有中线两侧水渠内欢快前行的泉水作伴,不过,却也独有它的妙处,这才是真正的山间小路,曲径通幽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此间的一处景致名曰“森林浴场”也是恰到好处的描绘出了其中的意境,不规则的石阶两侧茂密的山林,在夏日的旅途中给人清凉与清新,倘若是一个人,定要伴有淡淡的恐怖,因为遮天蔽日的,阳光是稀罕物。
不知道大家听到“快活二里”这一名头会有什么感觉,快活林?还是其他的什么呢,凭你想象吧。莲花山的快活二里简约而不简单,单单有一处面南矗立的摩崖石刻,上书“快活二里,是好是好”之句,配上周围稍微有些开阔的林间景致,再打眼向西南方向望去,的确有些快活,因为脚下的路不远处就是悬崖峭壁,深山峡谷了。只是,不知此名有什么深意的来头,也没有细细考证。
在稍稍有些稀疏的森林浴场里跃上一个小山坡,又有一家山间饭店了,依然简陋,依然有那诱人的大公鸡,而老板操着亲切的地方口音热情的邀请你就餐的表情更是充满了企盼,只是的确不敢吃,大概总是有些十字坡的阴影。猛的一抬头,就是南天门了。说是南天门,却比不得泰山的南天门,不过也算有些气势,建在居高临下的山坡之顶,衔云吐雾的,也不会辱没这一光耀的名字。走过南天门,自南向北看的时候,竟然有种《千与千寻》电影里的影子,搞的心里突突的加速了好一阵子。
接下来下山的路越来越难走,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就没有修造成型的路,巨石构成的路面虽然有些粗糙,但是相比它的坡度而言,这点摩擦力完全可以抵消的一干二净。真真体会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真谛,不过也学会了一种技巧,那就是下山需昂首挺胸,而不可低头疾步,看来,趾高气扬果然是下坡路的意象啊。东线的景点没有中线的精致,而游人也没有中部如织般密集,不过给人的感觉却也别有风味,除了林中婉转的鸟鸣与下山蹒跚的脚步声,并没有太多的嘈杂,幽静的很。古柏一株、峰回路转等名不见经传的景点,却因其名称而吹送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而向东望去,掩映在浓密松林深处的几块巨石,鬼斧神工的,也给人无限的遐想。
将近两个小时的走走停停,终于沿着东线的幽静回到了烟雾缭绕的观音院内,善男信女们在虔诚的上着香,烧着纸,而寺内的法师们也热情的向香客们推荐着香火信物,一派恬然和谐的景象。祈愿天下苍生平安幸福,祈愿我中华永立东方,不断前行!
三条线路就剩下西线了,虽然有些疲惫却对西线的天成美景抱有莫大的诚意,为了不虚此行,还是一步三晃的踏上了西线的朝拜之旅,朝拜因西线最大的魅力就在它的天成观音景观了。走过同登彼岸长廊,便踏着印有莲花的上山之路前行了。走了不近的一段距离,便到了经书五卷石,此处巨石连连,正如一部部的无字经书,在向游人诉说着它的深奥与玄秘。根据游览路线图,再前行两倍于此的距离大概就可到得天成观音处了。继续走不多远便发现原来西线正在改造,施工的人们三三两两的在路边就势而卧,或闭目小憩,或打牌消遣,以打发掉辛勤汗水下的疲惫劳顿。
脚下的路越来越难走,而两边的树林也越发显得幽深与神秘,虽脚下尽力匆匆,却也不免要感受到脚下渐渐的绵绵与后脊梁的丝丝凉意。一处转弯,已没有勇气继续前行,自己给自己打气,莲花山没有华南虎,可是独自一人的跋涉依然让人有些怯意。终究是个俗人,终究不是虔诚的取经人,带着对天成美景的怅然,不情愿的匆匆班师了,赤手空拳、孤军深入的英雄气概迅速让位了安全第一的实用主义,虽然心里默念着等他日此路修好之后再来的开脱,却对自己的脆弱怀着极大的嗤之以鼻。而此次的莲花山之行,也将因着这样的半途而退,画上不怎么圆满的句号。
后记:莲花山,就这样在几个小时的腰酸腿痛之后,带着些许遗憾的成就感来过,看过,体会过了。从新泰一侧登莲花山不知与莱芜一侧有什么具体的区别,也不知道莱芜一侧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又有哪些独到之处,下次再来的时候,争取尽可能多的感受更多的莲花山,一个完整的莲花山。
从新泰一侧到莲花山,交通较为便利。目前已经开通新泰市区到莲花山的专线公交,可自行查阅最适合个人的路线。如今,新泰莲花山已更名为“新甫山”,由鲁商集团负责运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