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存崔仲恺陈亚林
征鼓催人急,重音撼心扉。新泰市以“产业兴旺田园化、生态宜居景区化、治理有效机制化、乡风文明时尚化、生活富裕现代化”为愿景,按照“新产业+新家园+新农村+新农民”实施路径,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一根本,以布局集约化、产业融合化、产品品牌化、要素系统化为统领,建园区、壮主体,扩规模、育特色,促融合、提质效,富农民、强农村,推动乡村产业挺起来,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全市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先后被评为中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县、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全域统筹规划
布局集约化引领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规划是纲。新泰立足老区、山区、矿区一体,山区、丘陵面积达78.8%的实际,分门别类精心编制全市农业产业规划,确定“生活+”北部休闲观光带、“生产+”中西部设施粮食蔬菜发展带、“生态+”东南部绿色生态保护带“三生三带”发展框架,着眼做强规模、致力于做优供给,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
——壮大园区龙头。新泰实施现代农业三年提质增效行动,推进以柴汶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为轴心,莲花山旅游度假区等10个特色产业优势区为翼展,个现代农业产业园、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万个新型经营农户组团发展的“一带十区百园千社万户”工程,实现园区集中、主体集聚、产业连片。设立万元园区发展基金,建成惠美“百合和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家,园区连片经营面积达到16.2万亩。2个园区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6个园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目录。
——夯实产业根基。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推进传统产业“有中生优”、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构建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打造名优特新农业经济板块。成立乡村振兴联盟,建立林果、蔬菜、特色种植等6个发展协会,新发展有机茶、泰皇菊、百合、丹参等名优农产品10万余亩,建成石莱有机茶业、羊流百合、汶南众客食品、刘杜甜红子山楂等一批特色小镇和个农业特色专业村,获评中国特色小镇1个、山东省特色小镇2个、山东省服务业特色小镇2个,楼德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龙廷镇掌平洼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引入工商资本。今年以来,新建续建新农创24集渔庄、天信农牧生态循环产业园等优质农业项目27个,投资额达到23亿元。通过引资本、上项目,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建成现代农业综合体60余家,发展家庭农场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各类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安置5.2万人就业,带动23.5万农户增收。
“优一接二连三”
产业融合化提升
新泰树立“大农业”观念,推动农业“优一接二连三”,乡村产业从连天接地到上山下乡,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内部抓循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同步,农林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发展林下经济22.3万亩,建成生物有机肥、秸秆发电等循环利用项目,全市畜禽粪便、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89.9%。
——纵向抓延伸。全市农业加工企业达到家,其中,畜禽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饲料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新泰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县,众客食品被评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全市建成专业性农产品市场处、涉农中介机构0余家,2/3的现代农业园区、1/3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联华、银座等知名超市开展合作,鲜活农产品直采比例达到30%。
——横向抓联合。新泰着力走活“农业+”这盘大棋,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共生,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农业+光伏”连天接地。规划实施总投资亿元的采煤沉陷区农光互补示范基地项目,成为全国首个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建设的沉陷区光伏示范基地,被评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期项目已并网发电,年可实现发电收入5亿元,建成各类农业设施大棚个,年产优质蔬菜5万吨,吸纳安置1.5万人就业,沉陷区变“包袱”为“财富”。
“农业+电商”牵市进户。在省内首创“线上平台+综合服务实体”的“买卖提”农村电商模式,建成电商平台36家,发展骨干电商企业家,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站家,引导农民开设网店家。“杞农云商”电商平台年销售樱桃、油杏等特色产品余万斤,带动农民增收余万元。新泰被评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市。
“农业+旅游”上山下乡。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每年组织百合节、樱桃节、香椿节等节庆活动,培育了掌平洼村、陈角峪村等乡村旅游“十朵金花”,2家现代农业园区晋升为3A级景区。
名优新特主导
产品品牌化发展
品牌强则农业强,品牌响则产业旺。新泰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实施传统产业有中生优、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双生”策略,开展特色亮点培育行动,蓄足培强名、优、新、特、专农产品的生命力。
——严格标准。推行农产品基地准出入市和追溯制度,在乡镇街道建立农残检测室,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安装视频监管设备。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达到个,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65万亩、占耕地的60%。
——培优品牌。实施名茶、名果、名菜、名粮、名药“五名”工程,打响“新泰心农·放心吃”品牌。全市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产品7个、山东著名商标6个。新泰被评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坚持问题导向
要素系统化支撑
新泰紧紧围绕破解乡村产业振兴瓶颈,出台政策治痛点,搭建平台疏堵点,创新办法解难点。
——引进专业人才。制定含金量十足的“人才十条”,设立1亿元招才引智基金、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为乡村振兴吸纳高端人才。目前已兑现人才奖励资金余万元,先后引进“两院”院士1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人,选聘科技副职99名,引发了人才“上山下乡”新热潮。
——创新用地路径。积极探索“国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之路,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市场化配置、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推动土地资源变资产、资本、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先后整治土地20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挖潜建设用地指标1.7万亩。
——拓展资金来源。组建新泰市富美乡村振兴发展集团,注册资金1亿元,采取财政出资、银行融资、企业投资联合的方式,集中资金打造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统筹上级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集中投向乡村振兴重点片区,每年向上争取涉农资金5亿多元;设立1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引导基金,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真金白银的助力。
——搭建“双创”平台。引进设立李天来院士、印遇龙院士等6家院士工作站,与山农大合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依托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设技术研究中心。惠美的百合入选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特供食材,并联合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发百合花蕾茶、饮料、清酒等系列产品。
党建举旗引领
分步推进“五大振兴”
围绕“五大振兴”,新泰坚持把基层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扩大化、使上级的部署要求具体化。
——党建举旗领航,组织振兴保障。新泰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农村党支部建设年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将党支部评星定级与“双诺双评”活动有机结合。设立0万元党建基金,以培强乡村振兴“领头雁”为目标,实施村书记“分类培养”和“育苗升级”工程,以“领头雁”彰显“群雁”效应。先后选派名市乡机关骨干充实到基层工作,选聘回乡大学生人回村任职。全市2/3以上的村都有大学生干部,培育形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干部队伍。
——统筹规划布局,提升片区定位。一是分类规划。按照集聚提升型、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四种类型”,分类编制全市美丽乡村和村庄发展“多规合一”规划,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目前已有个村完成规划编制,年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同步编制乡村道路、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构建起全域一体的“1+5+N”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二是分区推进。按照地域分布和产业类型,着力打造十大优势产业片区、柴汶河24集渔庄等十大样板、石莱省级有机茶业小镇等十大特色小镇、惠美“百合和园”等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三是分步实施。围绕“五大振兴”,统筹产业发展基础、历史文化内涵、村级班子素质等要素,重点打造羊流镇、西张庄镇2个乡村振兴样板省级示范区,龙廷镇、翟镇、谷里镇、泉沟镇4个泰安市级示范区和14个新泰市级示范区。截至目前,2个省级示范区、4个泰安市级示范区建设已全面铺开,14个新泰市级示范区均已制订建设方案,明确具体工程清单及完成时限,正在紧张有序推进。
——点面结合推进,梯次滚动连片。新泰以示范区内村庄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市抓好个示范村、个创建村、个提升村建设。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做好农村污水治理、农村道路“三通”等工作,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美丽乡村建成比例达到76.9%。
——咬定“三美”目标,点线成片扩面。一是着眼整体美,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建设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三生三美”美丽新乡村。二是营造区域美,注重点线面结合,沿线布点、连点成带、积片扩面,突出抓好覆盖羊流镇、泉沟镇、谷里镇等12个乡镇个村的区域示范片建设,提升区域景观整体效应。三是彰显特色美,以个性彰显特色、用差异错位发展,重点在国道、蒙馆路、济临路、牛石路等主干道和柴汶河、青云湖等主要河道、水库沿线选村布点,打造特色村庄。实施乡村记忆和景观再造工程,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年内建成一批2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新泰市“四化”联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助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发力,使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实现了农民生活富。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新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稳定脱贫,87个省市级贫困村全部退出。新泰绝大多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超万元的达到47个、过千万元的达到11个。
加快了农村生态美。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15个、美丽乡村个、集聚型农村社区81个。
推动了基层治理强。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将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引入农村,推动了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提升。特别是“20村集团”、产业发展协会和“竞技擂台”等新载体,吸引余名大学生回村任职,激发了基层组织创业创新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