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山,原名白石山,亦称道场山。《隋志》记:九陇县有道场山,又五斗山,因山有东、南、西、北、中五斗峰故名。葛仙峰是葛仙山最高峰,海拔.3米,突出群山之上,清峻奇绝,群峰簇拥,是抒情览胜的好地方。站在葛仙峰上,可览四方云山,圭峰、黄岗山、鹅湖山、七星山、独竖尖……尽在视野之内。在此观看日出云海群山之巅,尤为荡气回肠,极尽壮观。紫云峰位于大葛仙殿西北,春夏之在此峰可以看到紫色的云海,故名紫云峰。由于山体的特殊位置和阳光的折射作用,峰前云生雾起时白时紫,似山似海极尽变化,虚无缥缈意味无穷。香炉峰位于大葛仙殿西南约米处,海拔米,山势峻峭挺拔,其峰巅恰在大葛仙殿的中轴线和水平线上,从八卦门里遥望,时常蒸腾于峰头的白云,恰如葛仙祠香炉中的缭绕青烟。所以此峰是葛仙祠的天然香炉,它使神话般的仙山更加美妙和浪漫。
仙人诗人聚此山相传,晋时葛永与道友杨升贤同游,见此处峰灵峦秀,幽壑骈联,遂结茅为庐,炼丹修道,均羽化。后人为之立祠,名“葛坟祠”,山亦因名“葛琐山”,俗称葛仙山。《元绪志》“仙传拾遗”曰:“葛仙永居蜀上清山,白日升天时人因号其山为葛仙山初唐诗坛四杰之一的王勃入蜀,游历蜀中名胜,常登葛仙山。《唐书文苑传》记:“勃尝登葛仙山旷望,慨然思诸葛武侯之功,赋诗寄情。见此山众峰罗列,状若莲花,因著《莲花峰赋》,朱书于葛仙观殿堂,惜未记录已佚。”故该山又有“莲花山”之称。
青时,乡人筑寨其上,称莲花寨唐咸亨二年王勃居彭州九陇县从游县公河东柳太易,撰《春思赋》并序言:“(唐高宗)咸享二年,余二十有二,旅居巴西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禀圣代。九陇河东柳太易,英达君子也,仆从游焉。高谈胸怀,颇泄愤懑由此可表明柳太易与王勃相交甚笃,王勃游葛仙山“父母官”同来是肯定的相传唐代四川节度使韦皋微,师事葛,在此握别。葛指方井曰:“使君富后,勿忘此泉。”故南天门层楼耳厢有序云泉名富贵韦节度之故步犹留;峰矗莲花,王子安之佳篇可读。”《成都记》上说韦皋梦神人谓曰:异日富贵无忘葛也;后尹成都再梦,乃复新观宁,皋自为记。”现存葛仙山残碑记云:“葛永瑣、阳升贤、蒲高远俱于此羽化登仙也。惟葛翁得刺史韦公皋未忘”(残碑在山民王道生处。王用碑砌成石缸)。
葛乃晋人,韦生于唐,相间南北朝,两人相是不可能的。惟以梦的说、解释为妙,替葛仙增添了神秘色彩清按察史黄云鹄与诗僧雪堂同游葛仙山,并探朝天洞,留云鹄手书朝天洞”,笔力道劲,落款“光绪十二年黄云鹄题仙人宝观葛仙山上的道观有葛仙祠又称玉虚观,祀葛永,建于北宋元祐七年(年)。祠依山而建,有大葛仙殿、老君殿、观音殿、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玉皇阁等。建筑规模宏伟,结构严整,建筑构思考究还有娘殿,为纪念葛母而建。传说葛永在葛仙山上修炼,其母特从江苏老家赶来探望,不意行至半山突然故去,未能见上儿子一面。因此便在葛母仙逝处筑殿纪念。娘殿位于葛仙祠西北3.5公里处,海拔米虔诚的香客从古道登山,先在娘殿烧上一炷香,并歇歇脚,然后继续登山。此处绿树掩映,风景甚佳。
回仙山奇洞葛仙山上,溶洞孤峰拔地而起,溶洞洼地罗棋布,素有“九妖十八洞”、“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之称。葛仙山以孤峰挺拔、溶洞幽深为特色,座座孤峰呈三角形,如刀削斧砍,互不相联,千姿百态,宛如硕大的群雕造像,令人称奇叫绝葛仙山有名的溶洞有五龙洞、五爪洞、水帘洞、灵泉洞、朝天洞、仙女洞、毛狗洞、雷声洞、无底洞、石象洞,洞洞妙趣横生。石象洞掩映在青松翠柏笔林丛中,深约70米,洞中石笋、石柱、石花、钟乳石各具形态,玲珑剔透。
雷声洞口小腹空,岩顶滴水,发出叮咚声,宛如琴声,洞中清潭久旱不涸,久雨不涨,极为神奇。形似五指的五爪洞,由五个洞组成,以五指命名,其中以无名指洞最深,各洞路弯道险,如同迷宫。塘坝子的五龙洞,长余米,高8米,内有5个串珠大厅,宽敞大度,顶高12米,气势壮观。其间石笋峭拔、钟河涓涓流水宛转悠扬,洞屋有能观天的朝天洞,形状奇异,有坐井观天之感。因入口是“人”字形,入洞不远处有龙迹可辨,故有“五条臣龙驾五条彩虹腾空升天”之传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