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珠江与其说是一条江,不如说是一条水系--西江、东江和北江,加上增江、潭江和流溪河汇合的下游不到百公里,在形成河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后呈放射状分流入海,最大的入海水道多达八道,这八个水道多以“门”命名,最东的在东莞的虎门,最西的则在江门的崖门,但一般提到珠江口,主要指的是珠三角经济最发达的东边四个水道。
这四个水道分别是东莞和广州南沙之间的虎门、广州南沙的蕉门、南沙与中山之间的洪奇门(洪奇沥),以及中山的横门。这四个水道入海口的两岸,分布着中国两大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四大经济特区中的深圳和珠海、两个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以及“广东四小虎”中的东莞和中山。
河流在文明的发源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地球上的四大文明起源皆与河流紧密相关。而在大航海时代,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打通了内河与海洋的航道,让物资从内陆流通全球,从而使河流的入海口成为经济活跃度最高、对外贸易最繁盛的地方。但同时,对于大湾区这样城市林立、人口密集的入海口,如何在河网密布的三角洲构建现代化交通就成了大问题。
当大湾区的经济不再各自发展而是连成了片,城市之间就不可能仅通过船来互通有无,水面上架桥、水底下挖隧道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最常用的手法。珠江上第一座跨江桥是广州市内于年通车的海珠桥,而从虎门水道一边的城市去往另一边的城市,如果不坐船,往往需要往北在广州市区绕行,直到年虎门大桥的通车。
香港回归前夕的年6月9日,建设近五年的虎门大桥建成通车。这座投资30亿人民币的悬索特大桥缩短东西两岸行车里程多公里,结束了粤港澳三地一眼可望到但却“一水隔天涯”的窘境。同时虎门大桥也引领当时中国桥梁建设的技术创新,创造了“广东桥、山东路”的神话。
然而没几年工夫,随着珠三角经济的二次腾飞,虎门大桥就不够用了。年12月底,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动工建设,四年后这座悬索斜拉特大桥全线竣工通车。黄埔大桥位于珠江口狮子洋的西部,连接广州的黄埔和番禺两区。十年后的年底,狮子洋南部的南沙大桥完成合龙,这个南沙至东莞的过江通道也被称为虎门二桥。
在虎门二桥合龙当年的春节前夕,珠江口迎来了港珠澳大桥的主体工程验收,这座项目总投资超过千亿元的Y型大桥规划最早可追溯到年提出的伶仃洋大桥,几经坎坷终于在年底开工建设。港珠澳大桥同时打通了香港与珠江西岸澳门和珠海的连接,在拓展香港战略纵深的同时,也让珠江西岸的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是斜拉桥、人工岛和隧道的综合体,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为珠江口的海底隧道建设开了先河。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前两年的年底,虎门大桥与港珠澳大桥之间的深中通道开工建设,这项世界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让未能和港珠澳大桥对接的深圳与中山扳回一局。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深中同城将变成现实。
在深中通道之后,莲花山过江通道和狮子洋通道先后提上日程。莲花山过江通道也称莲花山跨江公路通道,位于珠江黄埔大桥和南沙大桥之间,连接广州番禺和东莞的麻涌和望牛墩,因西端靠近番禺的莲花山旅游区而得名;狮子洋通道则位于南沙大桥和虎门大桥之间,连接南沙大岗与东莞虎门,将是珠江口第一条双层过江通道。
珠江口已投入使用、计划或在建的过江通道远不止这些,没算进去的还有虎门水道的广深港高速铁路狮子洋隧道、广惠城际铁路桥,蕉门水道上的新龙特大桥、红莲大桥、南沙港铁路桥、凫洲大桥、明珠湾大桥、凤凰一桥、坦尾桥和亭角大桥,以及洪奇沥水道上的横沥桥、洪奇沥大桥、沥心沙大桥和南中高速洪奇门特大桥等等,算上西边四个水道上的桥就更多了。所以,即使将珠江口称为露天桥梁博物馆也不为过。
有人也许会问,这么多桥建在这么密集的地方,有必要吗?不会是重复浪费吧?我告诉你,每一座桥都是在规划阶段经过反复论证的,既要解决现实需要,更预测了未来的需求。当有些人在酸港珠澳大桥通车后行驶在上面的车辆寥寥无几时,可曾想到,再过十年二十年,你再看它?
而且,桥梁建设也有技术迭代,今天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在沉管隧道上的经验,没准就成了明天台海高铁技术上的发端。
#深中通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