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推到两三个世纪以前,将要驶入珠江口的外国商船,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耸立在莲花山上的莲花塔。船在黄埔锚地泊定之后,船上的外国商人还可以在通往广州城的水道上,看到赤岗塔和琶洲塔。“珠江三塔”就是那个时代外国人了解广州最直观的“文化地标”,是广州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名片。
时代不断变化,城市的文化名片也出了一版又一版。到了今天,我们能在广州的“城市客厅”花城广场上,看到广州大剧院等四大文化场馆;能在珠江航船上,看到广州塔、琶洲会展中;还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看到多种多样的艺术空间、文博场馆、市民广场和街心公园。
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需要擦亮文化品牌,鲜明立起广州文化标识,也需要提质公共文化,为民便民,推动文化惠民。而这一切,都需要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需要高质量的软硬件吸引人才、激发创意、展示产品。站在“十四五”的门前,广州的文化设施建设正在加速驶入快车道。
◆年博物馆达家,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95%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日前正式印发《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广州首部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按照设施布局、资源投放、设施功能、建设时序、建设资金“五个统筹”的整体思路,兼顾中心与外围、均等化与集聚化、近期与远期项目、政府与市场投入等要素,不仅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剧院等传统公共文化设施进行规划布局,还扩充到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经营等领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指引。
广州大剧院。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
广州的发展愿景,是成为文化生态良好、文化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中心;文化创新活跃、文化生活多彩的世界文化名城;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的活力全球城市。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专家和一线文化工作者表示,《规划》将全市文化设施置于一个科学设计的宏大空间中布局,让人看到了广州在强化城市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方面的坚定决心。相应地,正在推动中的众多新的文化设施,将成为集聚全国乃至世界优质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强大平台,强化城市的竞争力。并按照“一区一定位”的思路,对各区文化设施布点设置作出了指引。共规划区级以上文化设施项目个,其中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39个(包括近期重点建设项目25个,远期规划建设重点目标项目14个)。
广州博物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摄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划》,广州将多措并举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对近期重点项目纳入全市“多规合一”数据平台,优先安排落地。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健全文化设施配建机制,成体系、全方位扩大文化设施空间。鼓励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利用公建配套、活化利用、特色开发等方式配套建设博物馆、图书馆、陈列展览馆、剧院等文化设施。同时引导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多元投入机制。
◆文化设施建设硕果累累,未来要补齐短板拉动平衡
其实,广州在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方面,已经是硕果累累。
广州近年来先后建成开放了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南越王宫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南粤先贤馆等一批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广州粤剧院、广州海事博物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设施建设成绩斐然。至年,广州市拥有区级及以上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处,其中区级以上图书馆24个,博物馆64个(在省文物局备案),文化馆17个,美术馆18个,剧院23个,科技馆6个,文化宫(青少年宫)29个,档案馆、规划展览馆14个;个镇(街)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建成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个,全市条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全部实现数字广播电视全覆盖、户户通。基本实现居民5-10分钟步行范围内,有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目前广州正在积极推进省“三馆合一”、市“三馆一院”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项目完成主体建筑结构封顶,广州粤剧院加紧推进,广州华侨博物馆修缮稳步推进,南汉二陵博物馆主馆建成开放。
广州花城广场。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广州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大力开展文化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进“粤文化世界”、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旅游合作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动以市政府名义与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九龙湖生态度假区、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等项目落地,总投资超亿元,是疫后文旅业第一大项目。推进永庆坊、石门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增城、从化两区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首个非遗主题街区永庆坊开市亮相。加快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7月1日举行了项目开工仪式。“南国都市频道”开播,成为全国首个副省级城市超高清电视频道。
西关永庆坊。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摄
但广州的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服务质量与空间品质有待提升,文化设施特色与知名度整体不高。《规划》提出,未来广州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全球区域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为目标导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需要重点从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提升设施空间品质、加强城乡充分平衡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强化,从满足功能丰富多样到打造特色品牌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从补齐设施短板到全面提升设施品质,从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到全面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传承发展与综合品牌彰显出新出彩,实现环境品质与文化形象全面提升,实现人民文化需求保障更优质更平衡更充分。
◆抓好“硬件”建设,提升“软件”水平,真正让群众受益
广州目前“最年轻”的博物馆,是与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南汉二陵博物馆。身兼馆长、院长、中心主任三职的易西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汉二陵博物馆的职能既有内部的,比如文物保管、整理研究、管理运行等,也有对外的,比如陈列展览、馆校合作、宣传推广等等。得益于专业优势,南汉二陵博物馆可以在日常的展览中,将最新的文物发现放进展柜,把市民“家门口”的考古发现展示出来。明年年初,馆里将举办广州文物考古新发现成果展览,展出广州的最新考古成果,展示广州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进一步增进市民对考古、对文物的亲近感。他还表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说,软硬件都要跟上,除了积极展开主题性的传播推广活动,馆里还积极与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沟通,不断优化周边的公共交通接驳、服务设施配套等,让市民和游客在高质量文化设施中得到更好的体验感、更多的获得感。今年10月,馆门口的公共汽车站更名为“南汉二陵博物馆”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摄
截至年,广州市现状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指标为.78㎡/万人,远超《广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年)》0㎡/万人的设置要求,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年,全市各级文化馆、站开展惠民活动场,参与群众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开展惠民活动场,参与群众.7万人次;广州市属博物馆、纪念馆接待观众任务超过.84万人次,总共办了个展览,举办活动(含讲座)场,流动展览个,红色文化讲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大剧院、广州图书馆、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文化艺术展演设施投入运营,服务效能逐渐显现。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和高质量的文化空间,广州成为了全国的文艺精品高地和文艺展演高地,逐步成为粤剧中心、合唱之都、音乐名城、纪录片之都。
广州二沙岛。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
城市的文化设施,最终、最大的受益者是在这座城市中生活、工作的人。它们是凝聚人心,激活活力的文化节点,是增进城市竞争力的基础设施。随着文化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增效,广州文化的未来发展,让人充满期待。
◆经典案例:
建成“图书馆之城”,接下来瞄准国际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
年,广州就早早提出了计划:到年,要实现全市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达到甚至超过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水平。通过一系列扎实、稳健、高效的工作,这个目标到年就提前实现了。截至年9月30日,全市实现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个,比年底又增加38个。广州市平均约每5.6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分馆),在建成“图书馆之城”方面,广州用了扎实的数据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广州图书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摄
但广州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滞,而是对标“国际一流图书馆之城“进发,本着“提质、增效”的初心,进一步做大做强这座文化名城。
近年,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在制度建设、体系建设、服务效能、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
总分馆制,是广州“图书馆之城”的重要支撑。其首要的创新之举,在于制度法制化。广州在全国首次用地方法规明确市、区政府在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的责任——市政府负责设立广州图书馆为全市公共图书馆中心馆,区政府负责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区公共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道公共图书馆为分馆。
广州图书馆中心图书馆办公室副主任陈丽纳介绍,“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重点是街镇分馆,截止年9月底,除7个街镇分馆仍在建设中之外,其他街镇均已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全覆盖,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率达到93.10%,其中,越秀、南沙、天河、番禺、白云、从化等六个区达到%。12月份黄埔区亦实现全覆盖。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2月,南沙区图书馆新馆试运行,面向公众开放。截至年9月底,广州市共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分馆85个,比年增加10个。
近年来,广州图书馆作为中心馆,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打破业界限制,跨界合作,将公共图书馆延伸至社会各角落:与广州市儿童公园合建市儿童公园分馆;与万科、越秀等地产商合建万科城分馆、星汇云分馆等;与天河城、广百、百胜餐饮等商业空间合建南海天河城分馆、必胜客阅读基地等;与地铁相关物业(含楼盘、商业空间、城际站台等)合建云湖花城分馆、城际花都站分馆等;与院校合建城市职业学院自助图书馆。合作形式多样,致力于将公共图书馆服务触角向多方向延伸,更大程度上满足市民的基本文化信息需求。
广州图书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实习生李然然摄
各分馆的建设,主要依托广州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包括图书和数字资源)及业务指导和管理。分馆主要提供免费办证、借还、咨询、阅读推广活动等服务,让周边公众可以就近享受与市区级图书馆统一的免费、均等、便利、标准化的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
分馆建立的多样化,基本渗透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让阅读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例如,由广州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联手广州地铁集团、天河城集团共同打造的广佛同城首家共建图书馆,于年10月18日正式揭幕投入服务。让广佛两地市民同时同步享受免费、便利、标准统一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助推广佛同城,并成为“网红”打卡点,受到各界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