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间护绿人
——“甘肃最美护林员”马鸿博的故事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薛巍敏通讯员李琴霞刘汉国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南部洮河的中上游,曾被誉为“花儿”的故乡,这里有风景奇特的森林景观,有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这里是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是洮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这里还涌现出了一批批朴实无华的林业人和他们的故事。
一路风雨一路歌。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上东山保护站副站长马鸿博凭着一颗强烈的责任感,扎根基层,“以站为家”,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将梦想与追求写进山水间,14年如一日把青春奉献给了他深爱的莲花山,把汗水洒在了这片希望的“田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赞歌。
由于上东山保护站辖区边界线长,农林牧交错,林缘周围居住群众多,且一条省道穿插过林区边缘,人为活动频繁。为了把火种堵在山下林外,他多次放弃双休日,坚守工作岗位,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寒风刺骨的季节,他都义无反顾坚守在大山最深处,坚持巡山查林,用辛勤和汗水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
曾经,莲花山林缘地带林牧矛盾十分突出,保护站周边群众靠山养畜思想根深蒂固,禁牧过程中曾多次受到群众的辱骂、恐吓与威胁。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意识使他没有退缩。“务林难,守林更难,不能将郁郁葱葱的森林毁在自己的手里,一定要守护好莲花山这片绿色的沃土。”过去基层最普通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了,身材魁梧的马鸿博骑着摩托车载着同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奔波在林缘各村社,宣传一户就用红笔打个钩,画个圆圈,村民签个字或者按个手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草一木受法律的保护,严禁在林缘周围挖沙取土,禁止在林区放牧,尤其进入防火期,要弄明白森林防火人人有责,加大火源管控力度,杜绝火灾隐患。”马鸿博总会在当地村委会主席台上一边耐心细致地讲解着,一边答复着村民们的疑问。
彼时,当地群众也总能说出一些心里话:“我们山里人也没见过啥世面,不看新闻不看报,一年四季奔波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里哪有闲工夫说这些事呢,咱对眼下的政策全然不知。”
“郁郁葱葱的森林是我们引以为荣的精神寄托,天要蓝、水要清、地要绿,不是我们所有人追逐的梦想吗?”答疑解惑让在座的各位父老乡亲明白了许多道理,森林消失了哪儿还有水源啊,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才是人们最终的期盼,噼里啪啦的掌声在村委会巴掌大的地方显得热闹非凡,时不时迎来了村干部及老百姓的一片欢呼声。
刚讲完话的马鸿博走下台子,拎起水壶给老百姓递茶倒水,一位村里的老大爷嘴里憨憨地说道:“马站长你刚才说得这些,天然林保护、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啊,咱老汉家除了庄稼地里的农活,平时也没有啥交往,如今想想国家真的不容易啊,我虽然不识几个字但总算听明白了,回想前些年村民们建房需要一些木材和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吵得脸红脖子粗,当时耍了横最终也难逃脱法律的制裁,现在回想起来真后悔,林子护好了,你们又带不去,受益的还不是我们当地的老百姓?”
“林农一家亲,共创和谐林区需要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完成,从今往后上东山保护站还要联系林缘村社召开联席会议,有时间了还要把大家伙请到站上召开座谈会呢!”马鸿博始终觉得,要搞好林地保护就必须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
墙上的钟表看似无声无息,但那旋转着的指针却带走了人生最好的年华。马鸿博始终把林区当作自己的办公室,风里来雨里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守护着脚下这片绿色的沃土,整天与大山为伴、与鸟兽为伍,身上的二尺迷彩和一个几乎掉色的帆布挎包诠释了一个林业工作者不辞辛苦、不畏辛劳的艰难历程,延续着一代代务林人追梦的轨迹,用心血和汗水保护美丽的莲花山,矢志不渝描画祖国的生态蓝图。
今年,他被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评为“第二届甘肃最美护林员”,但就如他所言,这个荣誉是属于全体莲花山儿女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这片土地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