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年3月20日,我和母亲坐火车前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云游,顺便拜谒南派禅宗的祖庭--南华寺与云门寺,因为得到前辈的提点,所以在心血来潮之际写下了这篇游记,希望与大家共勉。
文曰:
乙未年三月二十日,吾与母南下问道南华、云门,故而云游古城韶关,心有所感,当以笔记之,与君共享。
自往昔踏足江浙、武当、扬州、滁州以来,境有所增,使身心甚为解放。然云游至滁州琅琊寺时,见六祖大师慧言铭于墙壁之上,再有诚服之意,方南下踏青问道,以固易学之根基,增自己之世面。
六祖惠能在出家前所作的《无相偈》(图)
吾等卧火轮,抵韶关东站。韶关是广东之北大门,扼守岭南之咽喉要道。自古商旅来往无数,谓熙攘不绝。因天色已晚,只得宿市区一夜,预明日去曲江。夜食而睡,静待佳音。
次日,乘公交驰南华禅寺,闻古刹乃六祖惠能弘扬南宗之道场,于曹溪畔,背靠群山,南临大海,堪称佛门福地也。
曹溪骨血延万代,智彻莫让念徘徊(图)
南华禅寺故称宝林寺,为南朝时智药三藏法师来中土传教时所建。其预言百七十载后,必有圣贤光临此寺,弘传大道。果而六祖降世,来曹溪传法,影响后世达千年之久,印证智药三藏法师所言非虚。
行一里,跨石桥,见两道俱有石象拱卫,知凡古刹必有金刚护法,而南华寺亦不例外。上两层石阶,门前中央挂有一牌匾,曰“宝林道场”。左右分别有一副对联,曰“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
入门槛,约半里路,径放生池。池中神龟成群,岸上有甚多。池旁杨柳成荫,呈一幅春光灿烂之象。寺院总分有二道门,即“曹溪门”与“宝林门”。
南华禅寺的正大门(图)
入“曹溪门”,直奔大雄宝殿。此时正是游人聚多之日,四处香烟缭绕、梵音贯耳。殿前有一巨大金钵,传是六祖遗留之信物,后觉不信。游人常在此留念,吾亦效仿之。跨入大殿,躬三世佛与五百罗汉,然围绕三周,乃离去。
拔步向南,朝祖殿走。内尊惠能、憨山与丹田三位祖师真身像,吾未曾想能面见三祖,不料却了却心愿。因涉及真身安全,故不可入殿,惟在外作揖。
每逢佳节,海外各国信徒蜂拥礼拜,以表虔诚。吾再敬之,祈祷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百姓和谐、家庭美满。
供奉惠能大师、憨山大师与丹田大师之真身舍利的祖殿(图)
吾问六祖智慧在何处,其告云:“吾本佛殿夜明珠,化作新州愚樵夫。修枝砍杈当是禅,问道黄梅一点悟。三界五行需普渡,迦叶心印代代护。达摩西来觉众生,光大本宗元根固。菩提萨埵本无树,明镜台前回头路。真理就在尔心中,何须求得金刚杵?老僧寿过千万年,早知日后迷西天。如来智慧宇宙藏,弥陀不要凡香烟。修道只是自己事,不必向外寻药方。顿悟渐行成正果,不在外域在内疆。”
自达摩至中土以后,历代祖师遵循祖规,并无逾越。独惠能时,势有所变,必然创举。
六祖假白丁之面貌掌禅宗南传之大局,虽沧海桑田,实难超越,惟王树桐可以齐平,宣说五行性理真谛,劝化世人。
首倡“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惠能大师(图)
吾从未有如此大志,但闻六祖之事迹,发心而践。而憨山德清之功业,早振聋发聩。入佛门之功,归于后者,因《费闲歌》与《醒世咏》而迷惘解。
但问高僧心谓何物,其告云:“心是如来身是佛,潜入红尘笑弥陀。超凡入圣一场梦,幻话片语还嫌多。朝朝暮暮扫尘埃,不到寿终黄土埋。富贵甚多有何用?生无撷取死无带。觉醒之时真自在,何须照耀明镜台?朝朝暮暮皆熙攘,一切只是归去来。”
憨山德清因中兴“曹溪宗”而与六祖真身共受尊奉,有禅门信徒叹云:“天下门徒,尽归于曹溪。若有中兴曹溪之勋者,非憨山德清莫属。”若能与其相较,乃虚云和尚是也。
憨山大师真身舍利旧照(图)
至于丹田大师,吾对其略有不解,可其同称中兴“曹溪宗”之功臣,后肉身奉在南华禅寺之祖殿。问其缘由,亦告云:“天下本无烦恼事,惟有庸人自扰之。世间百态俱平常,随机应变是非是。禅宗始兴南北朝,境界无低亦无高。达摩四卷《楞伽经》,一花五叶海外朝。千秋万代不会弱,历世大劫成道果。欲问苍天路何在,只答自性无人我。”
禅宗三祖师之暗示已灌注在心,麒麟显圣之神髓相似也。祖殿前多有人焚香叩首,以幸对他等在天之灵。
丹田大师真身舍利(图)
离祖殿,往“卓锡泉”。此泉乃六祖手杖为浆洗祖师袈裟而戳地化成,终年甘甜而纯净。“卓锡泉”旁常见游人为涤手清神而争恐之,吾不免俗矣!
因时值正午,不能见寺院全貌,故将所知所闻记载于文字之中,以考验年初之功底。出“宝林门”,寻一家素食店草餐之。南华禅寺多有山珍,美味极少,却可填口饱腹。
斋毕,乘专线回韶关东站,备往乳源云门寺。至站时,天忽降小雨,吾举伞而挡之。车速经半途,下榻小岛饭店。见夜幕降临,还居宿于乳源。
甘泉喷涌润众生,祖师法脉不断根,若无迷惘匿心灵,自始至终耐永恒(图)
明日,坐车去云门寺。在寺院外围,淅沥不断,地面湿滑。还徒步二里,至宝刹门口。
即步入山门,见墙壁雕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人间菩萨,行人间正道,不敢有违。
因阴雨连绵,善男信女稀少,亦无香烟缭绕。近天王殿,门前树有一关圣帝君之纸像,纵虚假而威武不减往年。吾等礼之,知关圣帝君是当阳玉泉寺护法迦蓝,专护佑众生免受邪魔外道之戕害。
镇守在云门寺山门口的狮子(图)
既进殿,仰头便迎大肚弥勒佛像。弥勒法印,吾早已晓之,只是未加验证,故而寻觅。弥勒左右是四方天王,曰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后方是韦陀尊者,因保障吾等出入平安,而作如来之护法。
因游览寺内风光,故挂单于庙中。遇水陆法会召开,离韶关之日恰是六祖圣诞之时,吾有机会饱览云门山水景观。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撰千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此句描绘云门山水景观,毫无逊色之意。
通往云门寺的神道(图)
后访藏经阁,阁内共收百家之典籍,其中售六一居士原著惠能、玄奘、地藏王之传记,吾等尽情点看。
从藏经阁门口出,来“斋堂”就餐。因善男信女众多,斋食不足,故列队而取。斋毕,往虚云和尚舍利塔。
因找不到云门寺的餐厅照片,所以暂时把苏轼为南华寺书写“斋堂”匾额的照片放上去(图)
临宝塔前,吾有疑问而求教之。其告云:“吾本萧梁武帝后,初遇达摩扫尘垢。先祖不识禅中机,只道青山楼外楼。桃源就在吾心中,何必外求云门宗?《五灯会元》永不灭,一念既生法雨通。佛学精髓一条舟,百年皮囊使恶臭。不觅本性寻我执,念诵万卷白骨休。既然有难不便说,金口玉言一句多。滋润大地莲花开,生死有命无人我。孔孟老庄俱习得,为净身心浴恒河。福报纵丰有日尽,不如放下累功德。”
吾思清,一时诗兴大发,吟曰:“道非道,佛非佛,万法最终混沌罗。自性圆,德行通,盖世文武一场梦。宇宙在,因果空,不分南北与西东。长乐心,永安宁,无忧无虑传妙音。帝王道,数百年,再盛再强没于烟。古至今,道统明,默默无语俱聆听。人生苦,有何求?引渡欲海必回头。身在地,心在天,宏图大展一个缘。九阳生,转乾坤,太极皆归《周易》魂。头到尾,亦无悔,心心相印是无为。”
诗虽止,意未尽,以怀六祖毕生之心血开创中土禅宗,又引海外信徒求学。所定祖规不可偏废,惟在“农禅并重”四字。云门宗风在于“知行合一”,若解悟,须五年之期。
庄严神圣的虚云和尚舍利塔(图)
午餐后,再入藏经阁饱览群书,可谓“释迦梵音真美妙,一路唱遍南北道。书香卷气文思涌,不断掀起海浪潮。中土禅学源老庄,一并兴起催汉唐。自从六祖惠能后,五家七宗谓绝唱。”
转眼酉时,出藏经阁以遍视云门山水。虽烟雨已消,山峰曝有紫气,重峦叠嶂宛如人间仙境。晚霞既烁,春风凉爽,美不胜收矣!漫步于神道上,听大道法音,舒畅之意前所未有。
盘踞在云门寺上空的火烧云(图)
又一旦,朝佛源和尚舍利塔,以赞颂其撑持南华禅寺、六祖真身之功勋。虽无阳光明媚,可清新之感亦存。一路竹木草石为伴、亭台阁楼为侣、花鸟鱼虫为友,参天大树早吐嫩芽,一片欣欣向荣之乐场。约一里路,至舍利塔处。
突闻大德内心独白:“当年护佑南华寺,不幸忍受飞来祸。六祖加持终未倒,如来身边是韦陀。跟随吾师数十年,修行无悔也无怨。众生之苦没有断,不寻根本最可怜。有朝一日兴本宗,《楞伽》《金刚》法门通。报国孝亲再传承,百炼成钢因果空。‘佛源’只是一个符,超越生死如意珠。不管嵩山与南华,日不修行必折福。”此般忠告历历在心,不敢相忘。
佛源老和尚古木雕刻坐像(图)
下石阶,趁黄土湿初游小西天。小西天因于八月开光,故未能开放,遗憾至极。可山川河流依附不远,登高眺望,真秀丽也。
出小西天,纵览宝刹风光,以一句“圣地出贤”概述之。“三圣贤”以无为法教化众生,却有千差万别:孔子之大愿谓以儒治世,老子之宏志谓以道修身,释迦之重任谓以佛渡心。心不定,则身不静,而世不宁。惟有正心,方可静身,然后才能使天下治。
云雾飘散下的云门寺外景(图)
不觉近山门之中,此时游人渐多,车水马龙又复之。烟雨蒙蒙,吾等举伞慢行。规划往丹霞山观光,无奈时促力短,不得已而弃之。来黄昏,不见日落,憾而叹之。
返寺院,晚餐之,余兴未尽,还愿再游。趁万籁俱寂、感神清气爽时,不觉倦意,独去桂花潭散心。
乌云笼罩中的天王殿(图)
桂花潭瀑布响亮于岭南,与黄果树、庐山更托美妙、宁静。潭为群山所围,故而神秘,平日罕见游客。
而入夜时,更是仙人漂流之所。树木成森,百草丰茂,虫叫鸟鸣伴流水直下,贯入众生之心田。
千百年来,流水不腐,孕育代代云门祖师。而今更觉恍如隔世、流连忘返、不舍离开。绕石栏数十圈,抵达高峰。
桂花潭时游甚短,见满天星空,疾撤也,并自述曰:“重游时不会遗忘。”行前,再吟曰:“云门桂花瀑布急,跌落红尘不见底。山高水长神相伴,茶禅一味心皈依。大气磅礴如钟鼓,展开弘道修禅路。东粤未有第一川,不在罗浮在鼎湖。观赏瀑布再听泉,清静无为正法源。三教并行中华地,升入银河堕九天。缠缠绵绵永不绝,自然孕育生日月。本初子午流注律,道破玄机无寒雪。”吟罢,乃速归,还睡居士禅房。
云门寺风景区鲜为人知的压箱底宝--桂花潭瀑布(图)
后天,于牌坊前照相,承普渡众生之大愿,携如来智慧之根本。因佛法在“大觉”二字,故云门寺亦号“大觉禅寺”。
中午过,且坐车道别,返乳源县城备北归金陵。在县城食河粉、米线,尝韶关特产、品南华真觉、感云门沧桑、透人间正道。凡云游至此地者,必留足迹、积蓄智慧。
在云门寺合影留念的入口处(图)
二十六日巳时,再乘火轮北返金陵。离韶关时,憨山、丹田、虚云、佛源俱千里相送,曰明日乃六祖之圣诞,令韦陀尊者护佑一路平安。
车窗外,六祖、憨山再馈佳言:“皈依佛门本是缘,七载根基终成愿。滁州琅琊不识君,怎得如来定慧眼?九峰之旅花一现,人生难得身百年。若问弥陀道何在,精粹就是颠倒颠。红尘修行最辛苦,不认神通开天目。生死有命主承泽,日行一善当幸福。劳尘毋需持清戒,孝养六亲是真觉。大道不废仁义存,到了晚景连带卸。烦恼就是大恶魔,障碍汝等动解脱。无念消匿黄土失,妄想圆满湮正果。倒骑水牛南柯梦,破烂皮囊地狱空。逍遥神游必无量,待到桃李时葱茏。元亨利贞莫尽头,既济未济演春秋。乾坤交泰意潇洒,天涯海角心自收。豪赌毕生多忧虑,鸳鸯相伴分离去。荣华宝座不占有,罔者只教身相许。”
文至此已尽,提问曹溪禅学意境如何,乃后有定述。吾少年始于佛道,兴于《周易》,将道家、心学、禅宗并纳入太极,当以续布天下、惠及苍生。
众大德在云门寺的山脚下目送我们的离去(图)
作于年3月29日18:00
尊古崇新,知变守常,这是八善堂先生的第篇推送,感谢你的阅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