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青年:夹在粤、浙之间的低调福建,虽然“八山一水一分田”,但早已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市通动车,山地农业和海洋产业有声有色;安贫乐道的闽北、安宁求稳的闽东、重宗内聚的闽西、过番出洋的闽南,福建从来不等不靠,他们用双手与智慧去开拓、探索、冒险,是什么让福建孕育出这些与生俱来的品质的呢?
福建之所让人觉得低调,与广东、浙江不无关系,经济总量,广东是福建的2.7倍、浙江为1.6倍;人口数量,广东是福建的2.8倍、浙江为1.4倍;省内城市,广东有深圳、广州两个一线城市,浙江有杭州、宁波两个GDP万亿城市,而福建,福州中规中矩、厦门强而不大、泉州大而不强。
不过,福建并不弱,把人均放出来,在全国的排名就刷刷上升了,省内所有城市的人均GDP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的省,目前只有浙江、福建,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省内所有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省份也不多,福建还是其中之一。
所有的这些,追根溯源,都与地理因素有关,从高峻的武夷山脉,到狭小的沿海平原,从水量堪比黄河的闽江,到东海的台湾海峡,万水千山与澎湃海洋是如何改变福建、成就福建的呢?
山地丘陵与福建
福建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在12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中,山地丘陵占了90%,我国东南地区海拔-米的山峰,有不少位于福建境内,福建地形之破碎,与贵州不相上下。
绵延余里的武夷山脉,是江西与福建的天然分界山,江西一侧大都为陡峭断崖,福建一侧则有层次地舒缓向下,为福建阻挡了西北干冷气流,有效迎接了东南暖湿空气,虽然地形不利于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也给福建保留了少许农业潜力;在冷兵器时代,武夷山脉是福建的防御要地,庇护了闽人土著和衣冠南渡的新闽人,它不仅是奇秀壮丽的世界遗产,更是福建的“守护山”和“父亲山”。
武夷山脉与沿海平地之间的山地,被称为闽中山系,由北往南,依次是洞宫山、鹫峰山、戴云山、玳瑁山、博平岭,以及位于福建东北角、浙闽沿海的太姥山,这些地方风景优美,但人烟稀少、旅游开发程度较低,至今保持着清净,历史上深得佛教的喜爱,茶道氛围也甚为浓郁。
福建的沿海地带有福州盆地,以及莆田、泉州、漳州等小平原,小丘陵夹于其间,平地捉襟见肘,这些为数不多的平地,自然也就成了福建的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工业汇集地。
崇山峻岭在福建“里三层外三层,里里外外又三层”,在历史早期,阻碍了福建同内地交往,群山关上了福建对外交流之门,但好在,福建的前方是广阔的海洋,大海打开了福建对外沟通之窗,待福建人掌握了航海技能,在这扇窗上开出了一道宽阔的大门。
澎湃海洋与福建
都说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其实不完全正确,忽视了福建还有广阔的海洋,福建直接管辖的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还多1万平方公里;福建拥有个海岛,面积约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则长达公里,仅次于广东。
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岛、辽阔的海洋是福建人的舞台,先秦的《山海经》一度认为“闽在海中”,后世的《明神宗实录》则言“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侵蚀海岸上有许多条件极佳的港湾,千百年的利用,形成了“九湾两港一口一澳”:福宁湾、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围头湾、浮头湾、东山湾、诏安湾,沙埕港、厦门港,闽江口,三都澳,其中上好的深水港湾有6个。
闽越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们坐山观海,练就了不惧海洋的性格,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原王朝,闽越首领余善说“战败,即亡海上”,海洋在他们眼中可能就是迈向新世界的通途,那里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和难得的机遇。
山多田少,海洋广袤无垠,原先保守的、守土重迁的入闽北人,在闽人土著的影响下,也变得敢于拼搏,唯有怀有开拓、探索、冒险之心,方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冲破那些曾经身处中原时身上的枷锁,改变自身命运,福建人的海洋观就此形成,他们共同创造了福建式的海洋文化。
山水的杰作
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活跃地带的福建,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塑造了一处处神奇的地质地貌,数亿年来频繁的地质运动、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剧烈的构造伸展,数千万年来不停息的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崩塌,塑造了今天福建破碎的地形地貌,也造就了众多的自然奇观。
不必说武夷山脉全部,九曲溪也足以吸引眼球了,玉女峰、天游峰屹立溪边,溪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的山水画意,或乘竹筏而下,或沿石阶而上,半日就可小览武夷山山光水色;泰宁灵秀的水上丹霞,无论是峡谷曲流,还是山峰石柱,或是丹霞洞穴,都能带来一场很棒视觉享受。
一亿年前,地壳运动使得浙闽交接的海洋上出现了大量花岗岩,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让它们抬升,逐渐浮出海面,形成了太姥山,它矗立在海边,山上姿态万千的石头,像是漫长地质时光的作品。
面对崇山峻岭,勤奋的闽人能用就利用,依靠勤劳智慧,开辟了一处处梯田,如永定岩太梯田、尤溪联合梯田、永定初溪梯田、政和念山梯田、武夷山吴屯梯田、长汀马罗梯田、延平三楼村梯田和宁化大洋梯田,还有只种莲花的建宁莲海梯田。
层层的山丘和密度极高的河流把福建分割成了许许多多的地形单元,形成了多元丰富的福建文化,众多的方言、戏剧种类、建筑样式、风俗习惯均是福建地域文化之美,客家的土楼、闽南的红砖燕尾脊古厝、闽东闽北的白墙黑瓦与青砖灰瓦、平潭岛上的花岗岩石头厝,完美诠释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万水千山给福建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带来分割同时也造就了丰富多元的文化,让人们养成了优秀的品格,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历史,它们均是山水的杰作。
海洋的成全
闽人向来不惧海洋,但面对海洋,闽江流域地区和闽南地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历史长河中,闽江流域居住条件更好,因此闽江地区最先走上福建历史的大舞台,秦朝在福建地区设置了闽中郡,郡治位于闽江下游的福州(东冶)。
到了南朝陈,福建地区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区——闽州,福州(晋安)成为了州治;唐朝开元年间,取福州、建州设置福建经略军使,“福建”之名首次出现,后来,无论是两宋的福建路、蒙元的福建行省,还是明时的福建布政司、清时的福建省,行政建制要地均在闽江地区。
如此一来,闽江地区自然要保持安宁稳定,“求稳怕乱”成了闽东闽北的主基调,所以面对海洋,闽江地区都保持着“守”的心态,人们的稳定性也更强。
闽南地区就不同了,历史以来并非福建行政建制要地,因此海洋性更强。闽南人建造了一艘艘质量优良的海船,从泉州港扬帆起航,将我国的陶瓷、武夷山的茶叶运送到海外。
泉州在唐朝迅速发展,北宋超越宁波,南宋超越广州,到了元朝,泉州港已经成了世界著名的海港之一,马可·波罗谓之曰“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明清的海禁让泉州的盛况宣告一个段落。
接力泉州的是厦门,得益于港域条件好、陆域充足、海域开阔,又是天然的避风良港,厦门在明朝漳州月港的“隆庆开海”中迅速发展起来,到了清朝初年,厦门港已经成为清朝对内外航运贸易的中转港;年,福州、厦门同时被迫辟为通商口岸,40年后,厦门的年贸易额连年超福州,又过了10年,福建的土货在福州出口,洋货在厦门入关,让厦门的对外贸易规模远远拉开福州。
从海洋渔业到海洋贸易,从泉州到厦门,闽南地区一直以“迎”的心态、开放的姿态拥抱海洋,也正因为如此,福建出海的人大部分都是闽南人,东洋、南洋都有闽南人的贸易足迹,据统计,福建闽南籍华人华侨人数占东南亚华人华侨的三分之一,国内外超过1.2亿人使用闽南语,闽南语是全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
易守难攻的闽江地区在战乱年代可以避免许多人祸,拥抱海洋而怀有开发心态的闽南地区则可以在安定年代收获无形或有形的财富,面对海洋,闽江地区与闽南地区的一守一迎,在福建相得益彰,在不同的年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改变与成就
从武夷山脉到台湾海峡,福建的山层层叠叠,却有合理的梯度,迎接着源源不断的、来自海洋的水汽,众多的山岭、暖湿的气候让福建拥有我国规模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系统,也让福建成为了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
与此同时,崇山峻岭也发育了密布福建大地的大小水系,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条米长的河流,密度之高名列前茅,它们汇聚成更大的河流后,要么独流入海,要么再汇聚更多的水流再入海,闽江的长度不过黄河的十分之一,水量却可与黄河相当,甚至更多。
这样的地方,成为苦难“衣冠南渡”的人们的避难之地,他们带来了更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他们原本守土重迁,但突破重重艰难到了八闽之地,在与闽人土著在较量中相互融合,新闽人已然形成,他们内心没有恐惧,敢于探索、冒险、开拓,用双手和智慧“征服”了崇山峻岭和澎湃海洋。
福建面朝大海,无论是守是迎,对海洋都抱有亲切之感,福建人以海为田,养殖鱼虾贝类、海带紫菜,他们在港湾、滩涂、海滩上拾蛏苗、捕鱼虾、插牡蛎、育紫菜、晾海带;福建人以海洋为舞台,把妈祖作为庇护神,借道海洋走向世界。
万水千山与汪洋大海就这样改变了福建,让人们变得更加勤奋勇敢;也如此成就了福建,让人们变得更加高效务实,12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只划分9个地级市,内陆划分3市,面积最大,沿海划分6市,面积比内陆城市小,既节省行政成本,也做好了“人和”,内陆城市的农旅产品与地质资源,沿海城市的工贸产品与海洋资源,内外相合,就是蒸蒸日上的福建。
地利非优异,天时不长有,但福建人凭借着人和也可以在各领域深耕细作,进而再造更新的福建,山地丘陵阻碍了福建与外界的陆路联系,使福建人分外珍惜联系外界的机会,在新的时代,孕育于山岭之间、海滨之畔的福建精神,会让福建迈上更高的舞台!
参考资料:
《福建省区域地质志》,作者:福建省地质矿产局《福建自然地理》,作者: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海洋发展模式的历史选择》,作者:杨国桢《福建海外交通史》,作者:廖大珂《论福建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作者:徐晓望《福建历史发展的地理格局》,作者:陈辰立、刘锡涛本文由‘海潮地理学社’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搬运、转载、抄袭,摘录,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