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邀撰稿
深圳市罗湖区桂园中学陈冬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罗湖区督学)
生活在城市,节假日里逛一逛公园,看看风景,放松心情,是很多人的一项日常功课。公园里的景观景点、花草树木、游船风筝、歌声鸟鸣,还有人们的举止言行、表情表现,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练习写作的机会。
我也喜欢到公园走走看看,除了休闲散步,我还注意观察那些景,那些人,有时候会联想到所读书籍的相关内容,它们触发我的灵感,促使我把这些记录下来,写到习作里,我把景物与人情、自然与社会融合,酝酿和生成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点滴思考与感悟。
下面,我选取深圳的三个公园和与之相关的我的三篇习作,略做说明与阐释,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莲花山公园与《秋天,莲花山》(诗歌)
年深秋时节的一个周末,我从居住的罗湖区乘坐公交车到位于福田区的莲花山游玩。其时,我在深圳做代课教师差不多一年时间,妻子和年幼的女儿远在湖北。工作之余,我会时时想起她们。
这一天,莲花山游人如织,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虽然到了深秋,但是公园里的花草树木依然鲜艳、清亮、翠绿。我从登山道一路走,一路看。到达山顶广场,眺望远方,想起家乡;看见游人中一家人嬉笑欢闹的场景,我又想起远在湖北的妻子孩子。此情此景,让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回来之后,我写了一首诗《秋天,莲花山》(《晶报》年11月13日“城市的暗语·深圳诗人之七”)。现选取其中的三节:
山上每一个地方都很悠闲
秋天天空很蓝
树木花草苍翠
艳阳如风清新的空气
在身心留下
温情的体验
周围的人们笑容灿烂
空气中弥漫着幸福的成分
我想这是收获的气息
让他们心旷神怡
我承认受到感染
想起千里之外的妻女
想起故乡的人和事
背靠一棵大树顾影自怜
我不是流浪汉
我是一个凭良知挣钱养家
恋家想家的漂泊者
想到自己不再年轻
想到秋天也要转眼即逝
人们的心情是否安闲如旧
远方的妻女是否平安冷暖自知
这是深秋一个偶然的时刻
一名打工者
奢侈地站在莲花山顶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根据在莲花山公园登山的经历,把眼里见,身上感,心中思巧妙连在一起。看见深圳“天空很蓝”“树木花草苍翠”,自然就想到家乡湖北这个时候应该天空有些灰暗,花谢叶落,凉风阵阵,从而自然而然想到家人的“冷暖”;看见“周围的人们笑容灿烂”,感受“空气中弥漫着幸福的成分”,又很自然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女,想到她们的生活情景。
看见众人“笑容灿烂”,我“背靠一棵大树顾影自怜”,为了生活,我背井离乡,抛妻别女;为了生活,我努力工作,“挣钱养家”。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为了生活、工作常常加班加点,难得休闲。所以,逛一次莲花山公园,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片刻的安闲,也就成为“一名打者”的“奢侈”行为。全诗所要表达和体现的思念、牵挂、漂泊、责任等意旨就在这景与情的交融中悄然隐藏、生成、传递。
东湖公园与《凤凰花落又一春》(随笔)
东湖公园每一年的菊花展是有名的。除此之外,我还留意到,这个公园里有一大片凤凰树,每年花开时节,特别抢眼,吸引众多游人。而当花期接近尾声,树上大片大片的凤凰花就会落下来。绿草如茵的地面,点缀着片片红花,红绿相间,煞是好看。花盛时,游人如织;花谢了,人烟稀少。大抵人们都是冲着花来的,看花赏花才是目的。其实,花开花谢,周而复始。花开有花开的美丽,花谢有花谢的风景。我在《凤凰花落又一春》一文中写到:
我走进这片凤凰树林,照例停下脚步。偌大一片场地,只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穿着小学生校服的女儿坐在凤凰树下的石凳上。孩子瞪着一双大眼睛,出神地看着高大的凤凰树,不知道在看什么。母亲则在一旁若有所思,静默不语。
我轻轻走过她们身边,没有惊动她们。在一棵凤凰树下,我驻足停留。高大的凤凰树上,曾经盛开的大片大片的凤凰花不见了踪影,地上曾经好似铺上的一层“红地毯”也零落成泥没有痕迹。
在不久前的一个傍晚,我经过这里的时候,看见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几十棵凤凰树花开成片,灿烂娇艳,是一片红花的海洋。地上,满是掉落的凤凰花瓣。在绿草与红花相间的草坪上,一群少年在这里踢球。他们的笑声和欢呼声,似与树上开得正艳的凤凰花交相呼应。
今天,依旧是这片凤凰树林,还是这样一个草坪,同样是在傍晚。火红的凤凰花不见了,奔跑的少年没有来,曾经的热闹又回归清净。我再看看高高的凤凰树,长形豆荚状的果实呈深褐色,显然已经成熟,有的豆荚还张开了口,豆实已然掉进了地上的草丛。
小结在这篇随笔里,我注意到东湖公园里凤凰花开与花谢及游人众寡两种不同景观,这是大约每年都要上演的“例牌节目”。也许有人对此司空见惯,甚至熟视无睹,我却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场景的对照,是源于花开与花谢、人多与人少,动与静,华丽与朴素。从自然呈现的景观,到人群表现的差异,既正常也很自然。
我在这里要表达的,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式的孤芳自赏,而是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重新发掘。华丽与喧哗是暂时的,朴素与安静却是常态,不仅在自然风物上,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不慕奢华,安之若素,当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洪湖公园与《总有一些美好值得留存》(散文)
洪湖公园我去得比较多,荷花盛开的时候去,荷叶凋零的时候也去;春夏季节去,秋冬季节也去。总之,只要有空,我都愿意去走走看看。我在习作《总有一些美好值得留存》(《宝安日报》年1月8日第13版)中,说到洪湖公园南边与北边不同景观的时候写道:
这里,不仅湖水更深,水质更清,而且水鸟的叫声似乎也更清脆一些。这片水域,不像北边那样,荷叶杆被人工割断、打捞出来,堆在岸上,成了废弃物。这里,荷叶虽然也在渐次枯黄,但是依然尽力站立水面。我觉得,这才是荷塘的样子,也更有秋天的味道。
要是下点雨就好了,而且雨点不能太小,当然也不要太大,要恰到好处。不大不小的雨点落在枯荷叶上,发出清脆又沉闷的声响。最好还有一只小船,泊在岸边,让人想起“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这是很多人梦中的秋景图和诗意画,在城市却是难得的际遇。“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我感兴趣的,还有湖边一字排开的垂钓者。有中年,有老人,也有青年。他们无不专心致志,眼睛盯着浮标,表情平静、从容,如同深秋时节的湖水,波澜不惊。即便是多次拉起钓竿,钩上的饵料被吃净,依然一无所获。但是,这些人就像得道的高僧,端坐如松,气定神闲;不怒不恼,不躁不急。
我有意站了一会,没有看见哪怕一条小鱼被钓上来。我在想,难道这些垂钓者们就这样任凭时间“浪费”,不管有鱼没鱼,心甘情愿在这里闲坐“虚度”光阴!他们图的是什么呢?
……
有人说,闲暇时间,读点无用的书,做点无用的事,是值得的。就像专心垂钓却一无所获的垂钓者们,忙碌一天,笆篓空空如也,不觉沮丧而是满心喜悦。要问收获吗?鱼,是的;快乐,更是的。
小结秋冬季节,荷叶枯残,没有夏日繁盛的景象。我从秋冬萧瑟的自然景观联想到万物生长,从洪湖公园南北不同景观到“留得枯荷听雨声”,从垂钓者们悠闲守候到垂钓的快乐,“美好”无处不在。
原来,“美好”不单是指眼下的收成和物质的满足,还是一种盼望、期许,等待与过程,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有鉴于此,秋冬季节的洪湖公园,当有别样的风景;垂钓一天“一无所得”的垂钓者们,收获了不足于外人道的快乐与享受。由此,我们对待生活,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不足,就会宽容许多,淡定许多。
公园里景致很多,游人也多,植被与花草,游玩者与赏景人,各有各的玩法与快乐。我们需要用眼捕捉,用心思考,那些景致和人事背后所蕴藏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启示,把自然与社会、外物景与内情思,把他人与自己、所见与所悟结合起来,找寻它们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由此“导出”自然析出的或哲理或诗意。
原文刊登于深圳教育报刊总社《深圳青少年报?中学周刊》和“陈冬平读写工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