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作家走进高庄街道白马峪村采风散记
文/孙建修
序
文学采风是作家们的必修课,是一条获得第一手原型素材的最佳途径。有了第一手原型素材,才会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闭门造车不行,不深入基层不行,不脚踏实地也不行,浮在上面,沉不下心来更不行。既使能写出文章来,也不接地气,没有厚度,没有温度,读者也不愿意读。
这次仙人山·白马峪村之行,收获颇丰,领略到了仙人山的风光;知道了白马峪村的发展情况;更看到了新时代发展的魅力;懂得了新农村需要什么?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只要需要我们都可以去。作为协会不能缺位,作为作家不能缺席,要投入到火热的、伟大的乡村振兴工作实践中去。
——题记
一
据史料记载:在秦汉时期,因仙人安期生在仙人山修炼,羽化成仙,飞渡人间,故得名仙人山。它位于莱芜城东南10千米处,海拔米,面积1.5平方公里。仙人山,群山环抱,风景宜人,有众星捧月之美感,形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它北接凤凰山、吊鼓山,南望莲花山,东临谭家楼、石庙子村。仙人山的东北角有一座美丽的小村庄——白马峪村,就是今天我们采风的目的地。
据《丁氏家谱》记载,明朝天启年间,丁氏家族由博山迁此建村。建村时,由丁氏家人看到:有一匹白马奔驰而过,驶向村西仙人沟内,故得名白马峪村。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有丁、毕、樊、韩、刘、吕六大姓组成。现有户,人口余人,耕地面积亩。白马峪村盛产花椒、柿子、山楂、苹果、梨、杏、桃等经济作物。
以花椒为例,久负盛名。清朝年间,济南府人称:“白马峪紫皮白里串香椒”给村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白马峪村,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勤劳能干,和谐稳定。虽几经沿革,但始终没有离开这座神秘的仙人山。仙人山·白马峪,多有诗情画意的词汇,让人陶醉,浮想联翩。
二
仙人山北门,由凤凰山与吊鼓山构成,人称对仙门。走进对仙门,经仙人山,来到莲花山的位置,形成独特的山峰,山连山,水连水,连绵奇峰,蔚为壮观。莲花河顺势而下,时有滔滔不绝,时有潺潺流水,时有柔情似水,富有灵气,环绕山下北去。仙人山的确是一座闻名遐迩的仙山。
明朝知县陈甘雨迷恋仙人山,曾多次造访,留下“宫山一览”“只此是山”“第一山”等题词,丰富了仙人山的文化内涵,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到此一游。事无俱全,在陈县令任职其间,三子陈兆科,因故遭遇不测,一命呜呼!痛失爱子,葬于此山,瘗后坟茔,至今清晰可见。
众多文朋诗友前来悼念,留下许多悼念诗句,现摘录同悲:
亓经纶悼诗:“仙人山蕴秀,物色正阴阴。杳古鹤应瘗,悲今珠已沉。寒泉函泣泪,野鸟逐哀音。回首云迷处,百年总此心。”
林悦悼诗:“昔人送鹤焦山下,今日仙山送兆科。读罢一篇瘗子记,满山风雨动悲歌。”
郭方悼诗:“四顾青山绕翠华,东西流水映烟霞。陈郎瘗后神仙府,好把碑文宝梵家。”
首首诗句献真情,乃为县令分忧愁,这着实让人不得不悲痛万分。从此,仙人山成为陈县令悲哀的山,难忘的山,纠结的山。
仙人山是一座神秘的山。
壬寅年仲夏,我同作家二十余人,拜访此山,一探究竟,探赜索隐。刘禹锡在《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人山正是印证了这句话,此山神秘,高深莫测。走近仙人山,植被茂密,树木挺拔,乱石突兀,杂草丛生,移步一景,举目赏景。眼下,莲河绕流,仙井叮咚,仙溪涓流。
二十多年前,我与朋友来过一次,那时感觉好奇,只为观光游玩,散心休闲,印象并不深刻,也没过多的探究历史和典故。清晰可见的“仙人遗迹”“仙人桥”“仙井”“仙溪”等字符,这些带有“仙”字的词汇是怎么来的?只是纳闷!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草草几眼,一视而过。那是对仙人山诸多遗迹的第一印象,现在明白,这些字眼都与仙人安期生有关,这给白马峪村蒙上了一层神秘地面纱。
三
作家们兴高采烈,换穿由白马峪村提供的红色T恤衫,一时文化广场成为一团红色的火焰,激情四射,大放异彩。作家们在向导丁主任的引导下,走出广场,走向仙人山,形成一条长长的红色采风队伍,行进在登攀仙人山的小径上,成为这个夏天最亮丽的风景线,融入到这大自然的绿色之中,红绿相间,格外醒目。
说是小径,其实没有路。鲁迅在《故乡》一文中说道:“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毕研贵书记煞费苦心,为迎接我们的到来,提前一天,安排村民用镰斧一体的工具,劈开一条山路。村民仔细,每隔一段,将红、黄、绿、蓝不同颜色的小三角旗子系在树杈上,作为登山的标记,引导作家们上山,保证作家们不迷失方向。村民的细心、毕书记的良苦用心,赢得了一致好评,给我们增添了信心。我们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只有45岁的党支部书记。
起初登山时,大家跃跃欲试,前呼后拥,全身是劲,脚下有劲,走路带风。不一会儿,爬至半山腰时,气力逐渐减落。有人喊:“快一点,快到山顶了!爬仙人山,沾仙人气!”大家卖力地向山顶攀登,向山顶冲刺。
我体力不支,落在了后面。上气不接下气,喘着粗气,越来越急促,不停地喝着矿泉水,补充水分,增加体力。甚至于依靠树荫处,席地而坐,就地休息。
不行,不能落下队伍太远!我强打精神,站起身来,向前走十几米、二十几米、三十几米,跌跌撞撞,硬撑着多走几步,连休三四次,再继续走。我实在是支撑不住了,坐在山坡上,呕吐、晕厥、打颤。后来文友告诉我,当时我的脸蜡黄。
我知道,由于工作繁忙,伏案工作,锻炼机会较少,导致体质下降,这可如何是好?本想冲在前面,给大家带个好头,可身体不争气……
就在此时,一个念头涌向心头。著名诗人汪国真前来助阵:“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给我增添了巨大的信心,坚定了登山的信念,这也许就是诗句的力量所在!
好歹天公作美,一块祥云飘过来,像一把硕大的遮阳伞,将太阳牢牢的遮挡住,带来一袭的凉爽。还有刘老师提供的苏打水,一同陪伴的张老师,我们一起互相交流,一起助力鼓劲。
十几分钟过后,身体有所好转,体力有些恢复,有了登山的力量。
我鼓励自己:一定要登顶仙人山,看看仙人安期生修炼成仙的地方,感受陈县令站在“宫山一览”处威武的样子!
我坚持和文友们穿过茂密丛林,踏破突兀碎石,走过荆棘杂草,登顶蜿蜒城墙,立身东城城门,举首北望:感慨万千,不论看到残垣断壁,散落的城墙,零零碎碎的生活痕迹,还是当年百姓躲避战乱,仙人安期生修炼成仙,陈县令挥毫题词,这些都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仙人山的确是一座灵气之山,休闲之山,美丽之山。
四
我们走仙人之路,寻仙人故事,颂时代新说。不愧为仙人到过的地方,树木林林总总,植被完好无损,曲径通幽寂静,草木清香怡人。时而听到鸟儿歌唱,时而看到蜂儿飞舞,时而赏到花儿开放,吸一口仙山空气,感觉多么的清新,是多么的惬意啊!
此时,我想起几位体力不支的老师,滞留在半道上。他们是否返回?是否转移到安全地带休息?是否补充食物和水分?这一切都在牵挂之中。
我站在瞭望台上,走进一顶亭子,石铺台面,城墙依稀可见,一旁一盘插大王旗杆的底座,完好无损,颇有年代感,在沧桑的岁月中,留下风化的痕迹。看到这些,好像看到山寨以前的繁华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景象,仿佛听到人群中的呐喊声、厮杀声、嘈杂声,甚至哭泣声和呻吟声,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就是那个年代发出的时代音符。
史料记载,仙人山寨,建于战乱年代,是周围村庄村民避难之所。山寨主人谭家楼村的谭士禄。尚家庄村的李玉乐和老君堂村的亓爱礼。当时有顺口溜相传:“谭士禄好说话,李玉乐好哚哚;亓爱礼脾气暴,听见动静放大炮。”此山寨北有凤凰山寨,东北有吊鼓山寨,东南有韭芽崮山寨,都设有土炮,遥相呼应,居高临下,致使土匪难以通过,联合抵抗,形成铁网。有“能过九山九口,绝不走岔河口”之说。
仙人山前,高数丈,崖上有很多文人留下的字迹,有雪蓑的题词“第一山”的墨宝刻在东门单侧悬崖上。山后沟深数里,有山泉,密林阴森,是白马峪村人的“龙宫峪”、“涤前沟”、“大篓沟”、“蜜蜂窝”等。这些景点有的依稀可见,有的已经远去。
我西瞻凤凰山,北望吊鼓山,南观莲花山。此时,一览众山小的心境呈现,环绕四周,青山叠翠,绿扫众山,时隐时现,层峦叠嶂,像一幅镶嵌在高庄大地上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让人陶醉其中。这时才隐约体会到当年陈县令的惬意之情!此山是山,只此是山。陈县令一高兴,挥毫泼墨,题词撰文,让人观赏,造就一处集自然仙境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优美盛景。
明代诗人高如山诗曰:“高山绝顶起高台,遥望仙人海上来。苍翠明霞残照里,旌旗犹带五云开。”诗人高如山有感而发,场面宏大,这是对“仙人山”美景的真实写照和无限赞美。难怪陈县令把仙人山当作自己游玩的好去处,令人拜服。
我来到“宫山一览”观景处,我称:陈县令观景处。站立此处,对莲花山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陈县令时着官府,时着便服,站在仙地,稳如磐石,捋着胡须。他表情沉稳,昂首眺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思念福建莆田的家乡,思念那里的亲人,思念爱子陈兆科。他忧国忧民,思考同僚们的是是非非,也许有太多的也许……
我断定:陈县令在此观景长叹!赏景望月,风雨同山,四季同山,情洒同山,这些场景不值一次二次的流露,恐怕得好多次。在此遥望家乡,思念亲人。甚至,心烦意乱时,跑到仙人山,借酒消愁,吟诗挥毫。或三五小聚,酣畅淋漓,快哉乐哉!或失声痛哭,叹息,悲哉!这些零零碎碎往事,已消失在晨钟暮鼓的岁月里,只有在史书中才能寻找到些许的线索,陈县令做官为民的正直形象。
五
在尹承乾主任的介绍下,知道了“宫山一览”的来历。字迹清晰,一览无余,这是陈县令的题词。不知哪位石刻家把“宫山一览”镌刻在石崖上,记载着陈县令和幕僚们当年相约的场景,赏月观花,悠然自得;记录着当年陈县令的快乐,谈笑风生,畅想未来;记实着当年陈县令的惆怅,饥荒不断,民不聊生。不,没有惆怅。陈县令任职期间,他把莱芜治理的井然有序,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农业五谷丰登,社会治安良好。
我站在当年陈县令所站的位置,远眺南方,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莲花山郁郁葱葱,翠盖成林,别样青绿。一条条明显纵横交错的小径,像仙人编织的密网,覆盖在莲花山的腹部,有秩序的让人行走,方便一方百姓。你看,一处湖水,映入眼帘,碧波荡漾;你瞧,一处池塘,水面如镜,风平浪静;你观,几棵松树摇曳眼前,站岗放哨,鼓掌叫好。
倏忽间,来到几百年前,与当年陈县令对话:他坐镇县衙,忙而不乱,处理案卷;时而红光满面,面带微笑,与衙役聊天;时而五味杂陈,难以言表,心事重重;时而担忧前程,琐事缠身,如何尽忠?时而搜集资料,梳理八景,为民造福;时而伏案疾书,撰写县志,收集经典,成就功绩;时而……
眼前一晃,陈县令站立眼前,痛诉衷肠。管他那些事,知县当知县。天高皇帝远,我待百姓好;哪能坑百姓,我得主义高。他厌恶苛捐杂税,横征暴敛。他心系百姓,改善民生。历朝历代不赶新时代,免交公粮,消除贫困,医保补贴,生活补助……都是新时代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回到当下,陈氏祠堂坐落在仙人山上,供奉着陈县令的塑像,我对这位为莱芜人民谋幸福的人,深深鞠躬,以表尊敬。
尹主任、刘老师、亓主任饶有兴趣地讲起仙人安期生的故事。
此山姿态,气势恢宏,是其它山脉所没有的。群山迭起,互为争峰,唯我独高,昂首天际,熠熠生辉。仙人山持北方山脉的厚重大气,又有南方山脉的灵巧景致,无所不能包容。北山松树林立,山肥坡缓;东山村庄安静,繁荣畅达;南山断崖峭壁,俊峰秀美;西山怪石嶙峋,静谧矗立。仙人山,独秀山峰,威慑四方,傲世群峰。
看罢,我们沿西路北下,穿过树林,脚踏固石,漫步坡缓,一会儿走下山寨,一会儿视野开阔。断碑残文、怪石、石林、石斧、石掌、松柏、松针、草木、鲜花,簇拥而至,让人遐想万千。我与文友在“只此是山”“山寨西门”等处合影留念,记录美好瞬间,成为永久纪念。万绿丛中点点红,仙人山上添美景。坚毅,默念,思绪,畅想,到此一游,人生值也!
我不小心,摔了一跤,皮肉之苦,还得享受。这是仙人安期生的有意安排,他让我亲吻仙人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