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注定不是个温柔繁华、婉约缠绵之地。不具备江南小家碧玉、移步换景的精致,也没有太多亭台阁楼、诗词歌赋的装饰,而正是这种缺失,造就了它无可代替的美。这里或许会让一些游山玩水的人无可适从,但是对注重生命质量的行者而言,青海应该是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驿站。
在亿万年前,青海还是一片汪洋大海,造物主的手在时间面前轻轻一挥,青海变成了一块高地,但骨子里仍然保留着海开阔、深邃的特征。青海的包罗万象,吸引了各民族的人在这里聚集。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青海,那就是“高”,走进青海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升高的过程,这个高不仅意味着地理上的高度,更是心灵上的高度。
“大美青海”出自《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正是集大为美,大江大河大山大川大草原大湖泊都体现了一个“大”字。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唐古拉山等山脉绵延境内,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地。这里景色秀美、光彩夺目,这里冰峰峻峭,气象万千。青海不言,于平静中展示卓卓风华。
世界之内红尘之外
青海有太多梦中的景象,连绵的高山、似海的碧水、耀眼的花海,恍然间,以为自己走进一场梦境。而昆龙山本就是梦境,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在故事传说中,昆龙山更是一座仙山,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后来经过漫长的演化,“西王母”变为更为符合人们心理的慈祥的女性形象。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都与这里有关。现代经典小说,金庸的《天龙八部》,桐华的《曾许诺》,沧月的《七夜雪》等都把昆龙山描写成一座红尘之外的浩渺之山。无论是现实还是神话,昆龙山在人们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山。
昆龙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延伸至青海境内,全长约公里,平均海拔-米,气势磅礴可以想见。昆仑山终年积雪不化,所以一年四季到这里都能看到雪山。雪山上还有喷泉,是山上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往下流的过程中遇到地表有缝隙,就会喷发出来形成喷泉,因为雪山上的水质纯净,无污染,掬一把泉水放入口中,清凉透彻。很多登山者不辞辛苦,就是为装一瓶雪水,希望纯净的雪水带来心灵的宁静,而它确实有这样的力量。
天,蓝得出奇,纤尘不染。山峰顶着素洁的雪冠,绽放着令人眩目的光彩。
昆仑山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苍凉,好像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这里就没有变过。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在这“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夏天穿棉袄”的昆仑山,偶尔会开了很多野花,虽然很小,但是在这天地大美的衬托下,显得得格外的美。而地处昆仑山南端的可可西里冰川林立,溪流纵横、泉水、湖泊星罗棋布,五光十色。千百年来,这里一直处于没有人打扰的状态。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美丽的少女”,平均海拔在米左右,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常年大风,很少有人进入这里。这对于可可西里来说,绝对是一件幸运的事。独特地理环境和特殊的高原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可可西里的声誉正在于它的野生动物资源,而藏羚羊是当之无愧的精灵。很多人熟知可可西里,是因为那部同名的电影《可可西里》,电影呈现里了可可西里的美丽同时也也呈现了它的伤痛。从年开始,众多的淘金者和盗猎者涌入这片神圣的土地,宁静被枪声打破了。美好和罪恶极易跑偏造成世上的祸福两极,阴阳两面,可可西里自然而然引发了一些人的别有用心,残忍地猎杀藏羚羊换取收益。在严厉有效的打击下,大规模的猎杀行为已经绝迹了,可可西里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和保护。她是美丽脆弱的,一丝一毫的破坏都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我们的愿望是还原可可西里安静、祥和。
三江之源青青青海
青海如同一只大手,拦住了来自大洋的暖湿气流,高峻和荒凉的群山,造就了三条润泽华夏的大江大河,分别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就世界文明来发展来看,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无一例外地与水系有关。这三条波涛汹涌的江河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具有图腾一样的地位,而青海是真正的三江之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万里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南侧的大冰川,绵亘几十里的冰塔林,犹如座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景色绮丽。滚滚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源头湖泊、小溪星罗棋布,水草丰美,甚为壮观。澜沧江源出于唐古拉山北麓的群果扎西滩。走进三江源头,绿草如茵、湖泊莹莹,美丽的大天鹅在尽情嬉戏。绿色,生命的绿色,发展的绿色,青海正在绿色的梦想和追求中延伸……
如果说昆仑山就是青海强壮的儿子,那么青海湖是青海美貌的女儿。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初到青海湖的人,一定会被那种湛蓝的颜色所震撼,它散发着梦幻的气息,具体而又空灵。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日出日落的青海湖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的美不分季节,且每个季节的景色迥然不同。当春风吹绿江南岸,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辽阔的草原披上了绿装,青海湖畔山清水秀,凉风习习,景色旖旎,不由得心情大好,坐在软软的草地上,看草丛中五彩缤纷的野花、若隐若现的牛羊,看太阳从东边移到西北,看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青海湖总是给人以一种安宁的力量。而寒冷的冬季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有诗云“一片绿波浮白雪,无人知是海心山”,远远望去,水天一色处,有一座小山似有似无,就是海心山。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千米,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以产龙驹而闻名。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春夏季节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鸟儿翱翔时遮天蔽日,喧嚣数里。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每到冬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圣洁之地流光溢彩
在青海,随处可见挂在山顶山口、江畔河边、道旁以及寺庙等地方的五彩经幡。之所以被称作经幡,是因为这些幡上面都印有佛经。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快接近塔尔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是莲花山头那迎风猎猎飘舞的五彩经幡,五彩的经幡在一片纯蓝的天空下飘扬,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这样的画面总让我驻足很久,很久。
风中的经幡被风吹一遍就相当于念过一遍经文,
水里的经筒被水冲一次也相当于念过一遍经文。
梵乐悠扬,脚步迟迟,我在回望。
塔尔寺是一方净土,一块圣地。朝拜、旅游观光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千里之外。信徒们几乎是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大地,虔诚地奔向他们心中的神灵。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余间(座),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寺中有“狮子吼”“释迦牟尼”“宗喀巴”“金刚萨捶”四种巨大的堆绣佛像,每次只晒一种,塔尔寺的晒佛节也非常热闹,在寺院山坡上展晒。晒佛仪式非常隆重,观众极多,蔚为壮观。塔尔寺每年还会举办四大祈愿法会,也是人山人海。
被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更是让人流连沉醉。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酥油花如期展出。用洁白细腻的酥油为原料的佛祖塑像神采奕奕,佛像周围是以佛教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塑像群,人物栩栩如生,花朵枝叶五彩斑斓,是举世无双的造型艺术。堆绣是将刺绣与浮雕手法完美结合的工艺美术品,层层用彩绸堆制而成的花朵令人耳目一新。“壁画”也是一绝,藏语称之为“唐卡”,多用石质矿物颜料,色泽绚丽,经久不变。各种造型生动传神,人物刻画形神兼备,质朴典雅。塔尔寺壁画遍布寺内高大的墙壁上,重彩工笔,描绘精致,具有浓郁的雪域高原风味。塔尔寺也是一座美轮美奂的艺术宝库。
说到艺术,就不能不说“热贡艺术”,塔尔寺艺术也融入了热贡艺术的养分。“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从十五世纪开始,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数百年来,勤劳的热贡艺人数足迹遍及国内,享誉世界,给这些地方留下了众多精美艺术品。而在同仁,走进一个小院,就走进一座画坊,随处可见各种造型的唐卡,如果你兴趣,热情的主人还会当场给你画两笔,见证奇迹。热贡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枝瑰丽的奇葩,也是藏族不同地区之间、藏汉民族文化之间交相辉映的产物。
这里的天很高,地很阔、人很小,心很大。青海如此清新,如此美丽,她散发着神圣的光辉,召唤者每一颗不安分的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