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略记范仲淹(年-年),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先生一生:在朝廷时则为贤相,带兵打仗时则为良将,当地方官则为好官,办教育时则为良师。先生去世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民间各地都建立祠堂,画像供奉。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无不如丧考妣,悲泣哀号。苏轼称赞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轶后空前。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年少大志,心怀苍生先生少年时期便怀有大志,常以天下为已任。据传先生赶考奔赴京城时,正行之间,被一个手执着一面写有“小神仙”旗幡的相士拦住。那相士看先生一幅书生打扮,知是到京赶考的举子,便想让先生卜上一卦,以测前途。与先生同行的一位书生,觉得正待命运抉择之机,恰遇“小神仙”,不测下实在于心不安,一边鼓动先生一测,一边也十分好奇地凑上来。先生一想也是,全做消遗,便随那相士一同来到路边树下。相士铺好摊后,将摇卦铜钱递于先生道:“请摇卦”。先生连掷六次,那相士看完卦相后问先生:“按君所愿,请问之。”先生微微一笑道:“先生看我能做宰相否?”相士再审卦相,轻轻摇头。先生又问:“那么我能做名医吗?”相士听先生这么一问,颇为吃惊地问道:“为何前问那么高,而这一问却又如此之低?”先生正色问道:“惟宰相、名医可救天下苍生,何有高低之分?”那相士慨然,长叹一声道:“君不必再问,但凭仁心如此,真宰相也。”普济群生,慈悲济世先生的母亲去世后,按当时风俗,他曾请风水先生来看看他给母亲选择的墓地,风水先生说,他母亲的葬处是“绝地”,他家会断子绝孙,劝他迁移。范公说:“既然是绝地,就不应让别人来承受这样的坏运气,我宁愿我自己承受;如果我该绝后,就是迁坟又有什么用呢?”结果没有迁坟。范公不仅没绝后,而且后世子孙却人丁兴旺。先生还据相位时,有人告诉他苏州有一个著名的风水宝地——南园,许多人都劝他把南园买下来做住宅,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先生说,一家人发达,富贵范围太小,大家都发达了,才是大富贵。于是他花钱买下南园,创办了“苏州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将近一千年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先生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先生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先生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崇信佛法,临终往生先生崇信佛法,与佛教颇有渊源。起初,先生在醴泉寺划粥断斋,苦读三年经典,这三年期间先袓读完了寺院的三藏十二部,这三藏十二部就是佛教中著名的《大藏经》,是诸经的总合。先生在寺庙读书的三年时光,奠定了先生一生的求学和为官之路。先生在寺庙读书时偶然间发现寺内藏有金子,先生当时虽然家贫,却不动声色,覆之不取。等到后来显贵时,才对僧人言及此事,取金修寺。先生之母谢氏,因出生日期和观音菩萨圣诞日相同,都是农历二月十九日,所以先袓母亲名叫谢观音,先生因自幼受其家庭影响而信佛学佛,母亲常年吃素念佛,并绣观音像。这些行为无形中对先生一生影响很大。先生长大为官后,非常笃信佛法,且乐善好施、广修众善,凡是先生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建寺立僧,恭敬僧众,并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晚年时曾舍宅为寺,名为天平寺,并延请浮山法远禅师住持。先生恭敬佛典,诵《金刚经》“辄有冥契”。庆历初年,先生奉命宣抚河东,于旅途间,得故经一卷,名曰《十六阿罗汉因果识见颂》。内容乃是诸阿罗汉诵佛所说善恶因果,识心达本之法。先生阅读过后,法喜充满,特作序赞叹,流通于世。先生在序文中写道:“余尝览释教大藏经,究诸善之理。见诸佛菩萨,施广大慈悲力,启利益方便门。大自天地山河,细及昆虫草木,种种善谕,开悟迷途。奈何业结障蔽深高,着恶昧善者多,见性识心者少。故佛佛留训,祖祖垂言,以济群生,以成大愿。”浮山法远禅师,住持天平寺入寂后,先生,为其撰写碑铭。在碑铭中,先生赞道:“呜呼远公,释子之雄。禅林甘泽,法海真龙。寿龄有限,慧命无穷。寒岩脊骨,千载清风。”先生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万灵为心,以万物为体。”“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爱持众同,乐与人共。”颇有与佛法相通之处。先生认为佛教"济生戒杀,诱善袪邪"万法诸缘同归于善。他一生接济穷困,体恤军民,置义学,救济族人,设府学,救济天下之子弟,类似胜举不可胜数。扺御西夏时,修城固寨,防守为主,最终在没有人命伤亡的前提下,以"宋夏议和"解决了多年的边界危机。为官勤政爱民,居乡则自奉俭约,“食不重肉,衣不重裘,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先生家中从来不留余财,所有的钱财,一概拿出去布施穷困。以佛教的慈悲喜舍,大慈大悲,普济群生,乐善好施,无我为根基,经营自己圆满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角虎集》记载,先生“常修净业,以养圣胎”。据记载,先生临终之日,对家人说道:“吾昨夜梦池中莲花皆作金色,即当随师西去矣。”由此可知,先生已蒙阿弥陀佛导师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先生去世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民间各地都建立祠堂,画像供奉。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无不如丧考妣,悲泣哀号。因先生戍边西北时的仁行德政感化,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福荫后世,子孙昌盛先生留下家训教诫子孙: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先生的后人也谨遵祖训,修德行善。《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先生的无量功德,结出了累累硕果。先生的四个儿子,都官高爵显。特别是次子范纯仁,在父亲死后才出来做官,而且从乡长做起,更是做到了宰相之位,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且有乃父遗风。范纯仁常常告诫子侄辈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已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亲族中有向他请教的,范纯仁说:“只有勤俭可以帮助廉洁,只有宽恕可以成就美德。”那个人将这句话写在座位旁边。范纯仁死后,朝廷下诏赐予白金三十两,下令许、洛两地官员给予安葬,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宣,御书碑额:“世济忠直之碑”。先生的后人,昌盛无比,贤良辈出。自北宋自清末,范家共出了七十二位宰相。印光大师曾称赞他:凡发科发甲(发:产生。科:科举名目,甲:铠甲。指文武官员),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其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与永嘉某居士书》)先生一生在世则慈悲济世,临终则往生极乐,可谓圆满。(素材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32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