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池山歌”是指流传在东晋初年白马氐人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仇池国附近的现存山歌,这一区域的山歌统称为“仇池山歌”。歌词内容多反映了仇池劳动人民对于自己幸福美满婚姻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姑娘美丽容貌、情侣之间的相识与离别、对心上人的思念欢聚在一起的喜悦之情等,这种山歌属于情歌的范畴。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流传区域特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及史料记载,笔者推测“仇池山歌”是古老氐族遗留下来的传统民歌形态在当代社会的演变。 “洮岷花儿”主要流传在甘肃省东南部洮河流域,分为南路和北路两种风格,即南路二郎山花儿和北路莲花山花儿。对于“洮岷花儿”的来源,有学者认为起源于羌族民歌,也有学者认为是在明初被江南移民带进来的民歌,结合前期的研究,笔者认为“洮岷花儿”是羌族流传下来的民歌结合当地文化特征演变而成的音乐遗风。
在以往的研究资料中,当地学者多认为仇池山歌的曲调种类大概有二十到三十种,但通过笔者前期的田野调查后,又根据所记录乐谱的综合分析,认为仇池山歌只有四种曲调,其他曲调均是围绕这四种曲调的变体,至于如何对这些曲调命名,则需要结合历史与文化特征而确定。仇池山歌曲调基本元素相同,南乡与北乡有所差异,各个曲调大同小异,在演唱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变异。在有些曲调中会出现复调及和声,整体感觉有古老民歌的韵味。 当地人民把这种山歌的曲调统称为“山歌调”,演唱的歌曲内容会根据演唱者情绪及演唱场合产生变化,同时富有即兴演唱的特点。按曲调和地域的特征,仇池山歌可以分为南乡和北乡山歌调,按地名可分为西和山歌、礼县山歌等。
“洮岷花儿”的曲调比较单一,演唱高亢嘹亮、粗犷有力,多以商调式、羽调式为主。“洮岷花儿”的北路花儿曲调“两怜儿令”收腔多用“两怜儿”、“莲叶儿”的衬词,开腔和结尾时用“啊”做衬词。“洮岷花儿”的南路花儿曲调“扎刀令”开腔突然发声,曲调高亢粗犷,像似钢刀扎入人心之后发出的呼声一样,所以当地人称其为“扎刀令”,在起腔的衬词中使用“啊哦”较多。因此仇池山歌与洮岷花儿的曲调艺术特征有所区别。如下图: 仇池山歌与洮岷花儿曲调对比图:
“仇池山歌”旋律多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为主,偶尔会出现两句式或三句式,以羽调式为主,商调式次之。多为风节歌和盘歌的形式,副歌的一部分比较有特色,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完整动听,旋律呈现出抒情委婉、平缓的艺术特征。“洮岷花儿”的旋律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曲调属二乐句单段式,节奏自由,首句和收尾都在下属音上作了不稳定的半终止,末句最后都落在主音上属于稳定的完全终止,装饰音采用较多,旋律表现出了哀伤抒情优美等音乐个性。 仇池山歌的延长音和托腔一般在每个乐段的第一句开始,而洮岷花儿的托腔则多在中间开始,因此仇池山歌与洮岷花儿旋律特征有所区别,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