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南沙大部分是在宋代以后逐渐由泥沙淤积而成的。而在此之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沧海变桑田。同样,地名作为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它也具有文化景观的特性和内容。那么,地名必然会反映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这在南沙地名中具有突出的表现。
壹体现以“山”命名的地名
在南沙区的地名中,有许多是以“山”命名的地名,包括岛、礁、岬角、岗丘、台、嶂、排、档等。如:灵山、黄阁、枕箱角、香炉礁、大山避(“避”即毋)、青萝嶂、黄山鲁、芦湾、鹿颈、蕉门、狮子洋、大虎山、小虎山、亭角、大岗、坦头、南北台、铜鼓山等。
这些以“山”命名的地名,充分反映了珠江口的地貌形态和海陆变迁。珠江三角洲是一个特殊的三角洲,它和全国甚至世界上其他大河的三角洲不同。
首先,它的形状奇特,虽然也近似三角形,但底边靠陆,顶端向海,与一般三角洲正好相反;其次,它的河流入海口多,有八门入海,每一个口门都很宽阔;其三,它是由多个三角洲组合而成的,是个复合三角洲;其四,它的地貌形态特别,许多三角洲都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难以见到山峰;珠江三角洲却有大小山丘多个,约占三角洲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黄扬山、五桂山海拔超过米;其五,它的冲积层浅,平均厚度只有25米,而黄河沉积物厚达米以上,长江三角洲也有多米。
所以特殊的地貌形态,使得南沙地区沙田和台地交错分布。由于冲积层浅,原来河口的岛屿和低山镶嵌在泥沙冲积物和沉积物中,形成许多低山、台地,出现了许多以“山”及相关的地名。
贰体现以“水”命名的地名
南沙地处珠江口的番禺三角洲,是西江、北江三角洲的一部分。它的北界是沙湾一市桥丘陵台地的边缘,南界和中山三角洲相接。由于北江和西江在三水思贤溜以下又分又合,互相沟通。番禺三角洲的顶点在紫坭附近,顺德水道在此一分为三,最北支沙湾水道,到沙头又分汉,其一与莲花山水道合并出狮子洋,另一向东南人蕉门水道;最南支为顺德水道主干,下接洪奇沥;在沙湾水道和顺德水道之间又是榄核河。
所以,三角洲内部河汉众多,纵横交错,出现大量以“水”命名的地名,包括河、水道、涌、沥、泉、塘等。如:东涌镇、横沥镇、大涌、东井、塘坑、南口涌、新涌、花鱼涌、下横兰涌、大涌、石涌、生元涌、斜涌、鱼仔涌等。
南沙区中以“水”命名的地名,也足以说明南沙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特征。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年降水量在0毫米以上,地表径流丰富,河流纵横交错。加上河口众多的低山、岛屿将下游冲积下来的泥沙分割成支离破碎的低洼地和塘地。在泥沙的冲积和淤积下,大的河流演变成小的河流,由海而江,由江而涌,不断变狭,形成众多的小的分岔支流,如涌、沥等。这在南沙地区极为普遍,所以出现大量以“涌”、“沥”、“塘”命名的地名。
叁体现以“嘉名”命名的地名
在南沙地名中,有着一大批以“嘉名”或“美名”命名的地名。如:和隆围、仁隆围、永安围、宝成围、正安围、义隆围、定安围、礼隆围、怡安围、安上围、安下围、同安东围、同安西围、平安围、兆安围、顺安围、务安围、广同丰围、隆安围、福安围、新宝安围、旧宝安围、佳安围、裕安围、福生围、广隆围、大元、正丰围、积生围等。直到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仍然出现这样的地名,如新垦镇的新安、立新、同兴、阜盛围等地名。
这些祥瑞和祈福的地名,一方面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内心的一种信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珠江口一带的自然灾害较多。由于地处现亚热带的沿海地带,多台风、暴雨和暴潮,再加上西江、北江江洪水的威胁,珠江口一带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地势低洼的沙田和浅滩地区,更是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
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安定、丰收,常常以“嘉名”命名村落和其他地名,也养成了对一些水神的崇拜等。同时当地人还修建许多庙宇,并以此作为村落名称和地名,如庙南、庙青、庙青沙等,以此来体现水神崇拜。
肆体现时代特色的地名
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前,南沙也有一批批沙田被围垦,多发生在新垦镇和万顷沙镇,如红海、红江、红湖、红洋、民建、民兴、民立、民兵工人队、群结村、团结围、工程、东方红、太阳升等。
一方面反映了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下,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围垦的热潮,大量的沙田被围垦成“良田”,同时也说明南沙沙田在清以后增长、扩大的迅速。
伍以数量词加通名命名的地名
南沙区是珠江中上游河流泥沙冲积在河口淤积和海潮顶托及人为围垦的结果。所以,在南沙区面积扩大的过程中,许多带有数量词的地名就反映了南沙成长的过程。如万顷沙、二顷三围、四顷、外四顷、七顷、八顷、上八顷、八顷六、九顷围、十二顷、冯五顷等,用所围垦的沙田数来给村落命名,充分反映了人们与海争田的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地名也证明南沙面积在不断扩大的过程。
陆以方位、人物事件、姓氏、纪念物等命名的地名
如东瓜宇:清康熙年间建村,建村前曾有一叫“阿宇”的农民在此种冬瓜,瓜优产量高,“冬瓜宇”名闻遐迩,“东”与“冬”相谐,约定俗成便以“东瓜”为村名。
九王庙:据传,古时有九兄弟在乡间赛龙舟活动中溺死,村民为纪念他们,于附近山坡修建一庙,故名“九王庙”。
冯马一、冯马二、冯马三:清康熙19年建村,村位于围田上。年田围缺口,有姓冯、马两船民为托堵堤围而献身,人们在村上建庙纪念,取名冯马庙,后来村庄发展成三个村落,故冯马一、冯马二、冯马三村。
三姓围:据传三四千年前此地还是一浅海湾,由于山岛侵蚀和海沙淤积作用,于两千年前形成沙滩,聚居成村,开村时朱、黎、罗三姓人多,故名。
南沙地名故事:古代南沙区发展演化史成都地名故事:唐宋时期成都最有烟火气的地儿!你绝对想不到成都地名故事:唐朝时成都有哪些名胜古迹?杜甫来悄悄告诉你成都地名故事:抗战时期春熙路印象——繁荣与奢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