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白癜风公益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421/4830977.html

小溪寺,原名“小溪庵”又名“姑嫂庵”。它位于福建省霞浦县牙城镇雉溪枫树坪自然村14号。处于三沙和水门乡三乡镇交界处,海拨约米的莲花山坳中,古时邻福宁府通津官道旁,为霞浦县境内唐代最古老寺院之一。

据民国版《霞浦县志·祠祀志》记载:“小溪庵,在十五都,唐元和间阮道仁建。明成化二年邑人重修”。另据新版《霞浦县志·佛教志》记载:“小溪庵,始建于唐元和二年(公元年),年重建”。重建后的寺院,按原三殿二院的格局重建,从青灰瓦红墙大雄殿中,尽显唐代建筑恢宏的气势。该寺唐时所邻福温古驿道和福宁府的古官道旁,文墨客常驻足或下榻庵里,香火曾一度旺盛!被喻为“深山藏古寺,天籁昭禅音”的佛门圣地。

小溪寺时为什么叫“姑嫂庵”,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有个鲜为人知的传说,下面小编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传唐代年间,温麻县(今霞浦)风城郡(牙城镇)有位王氏女子父亲与温麻城(霞浦县)里阮姓男子父亲是世交朋友,刚刚双方的妻子都十月怀胎,他们为了将友情世代沿续,便指肚为婚,双方约定:“若双方都是生男生结为义兄弟,若都是女的结为义姐妹,若一男一女,结为夫妻”。双方妻子生产后,牙城王氏妻子生了一个女娃,而霞浦的朋友妻子生个男孩。有一年,双方父母履行承诺,选好吉日举行定亲仪式。王氏女子则好到十二岁那年,男方得了一场重病,生命危在旦夕。阮家人想以婚喜冲病灾,提前择日迎娶。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新娘的轿子到了枫树坪古道登步上方时,迎面来了一顶于,走下一大子说:“兄去世,叫嫂不必前往“。

送亲的人回王府通报古代人讲:“女子出嫁容易,归家难”,故王家人就在这古官道的东南边搭上三间茅草房(庵)供其安身。姑见嫂孤身一人,就主动要求留下,在此陪嫂一起修行。从此姑嫂与黄卷青灯相伴,俗称姑嫂庵。从此以后,姑嫂两人相依为伴,并以姐妹相称,为此将庵名改为“姐妹庵”。现在庵内还建有姑嫂墓(义统),俩人骨灰安养一处,《福宁府志·烈女篇》中有记载,当时这座姑嫂庵是闽东罕见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珍迹,可与历史上苏州的姑塔、广州的姑嫂墓、山东的姑嫂山相媲美。

到了唐朝元和二年(公元年)唐第三帝唐宪李淳皇帝登基的第二年,阮氏家族的后人,阮道仁出资重建,并把庵址移到两百米外的莲花山中(现在庵址),到现在庵中还保存有唐代的古墙和古井及石础、“福德正神”碑等石构件。由于庵坐东朝西,背依莲花山,面迎山谷小溪,溪中水流淙淙,奔流不息,故后人以溪为名,叫做“小溪庵”。

于年间改名为“小溪寺”。寺的山地全由雉溪的村民方氏、周民无偿捐赠。如今,寺院弘法设施较为完善,正如山门联曰:“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不仅是广大信众朝拜的圣地,同时,也是登山、旅游爱好者的揽胜的好地方。

今天小编就分享这些了,你看后有什么新见解,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