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永言”,诗是抒发志向的,歌是唱出来的内心语言。盛行于临夏大地的各种民谣、民歌、曲艺,是临夏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表达对大自然盛情赞美,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是彰显民族意识、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启“唱”游临夏之旅,了解歌声嘹亮中的临夏。
河州花儿
河州花儿又名“少年”,是流行于甘肃省临夏地区的独具风格的民歌。河州花儿的特点是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谨,演唱自由,并且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其曲调悠扬、高亢、奔放。其中的曲谱(民间称为“令儿”)有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也不下四十余种。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是艺术百花园中一颗明珠。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已成为临夏各族人民群众传统的艺术狂欢节,成为临夏一大民俗景观。
松鸣岩花儿会
松鸣岩花儿会是甘肃省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也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年,松鸣岩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政县也是“中国花儿传承基地”和“中国花儿保护基地”。
积石山花儿会
积石山是花儿的主要流行地之一,盖新坪花儿会于每年端午节举办,在众多的积石山花儿会中,盖新坪花儿会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年3月,积石山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民歌考察采录基地”。
莲花山花儿
莲花山花儿是一种是流行于南部康乐县的洮岷花儿的北路花儿,当地群众称为“草文章”,演唱形式,分为“开头歌”“问答歌”“对唱歌”“联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长篇叙事歌”。
莲花山花儿会,是甘肃省康乐县莲花山地区群众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辐射三州(地)六县78个会场。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规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过程,从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会场会期达6天,参加民众甚多。莲花山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乐县被评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和“中国花儿保护基地”。
永靖傩舞戏
流传于永靖的古老神秘的艺术——傩戏,俗称“七月跳会”,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性,堪称戏剧舞蹈的“活化石”。表现形式分为舞蹈型、戏剧型、杂耍型。年8月,被列为临夏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州平弦
河州平弦古称“平调”“述调”,是一种临夏地方说唱曲艺曲种,代表性传统曲目有《皇姑出家》《真武成圣》等。曲调既有温柔、细腻的特色,又有粗犷、豪放的气质;唱词长短交错,韵律雅致,富有表现力。
河州贤孝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唱书、贤孝弹唱、河州三弦善书、临夏贤孝、河州调等,是流传在临夏地区汉族群众当中的一种地方传统曲艺形式,是用河州方言说、唱并配以简单的弹拨乐相结合的一种叙事性民间说唱音乐形式。采用一人多角、说中有唱的方式表演,年5月20日,河州贤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州月弦戏
河州月弦戏,又称临夏小唱,是临夏仅有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流传于以临夏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是我国优秀戏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河州月弦在临夏历史悠久,现已无年代考证,最初的月弦为坐地曲艺表现形式,后经一代代艺人们发展,逐步转变为戏曲表现形式,代表作有《乌盆记》。
河州北乡秧歌曲
北乡秧歌是融音乐、舞蹈、歌唱、戏曲、武术表演于一体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民情、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社会风貌等息息相关。它既继承了古代社火的祀神内容,又继承了“民间鼓乐”及“行歌”“社舞”的形式。演唱内容除财宝神、秧歌曲外,民间小调更是丰富多彩,诸如《放风筝》《十盏灯》《扳船歌》等,有数十种之多。
和政秧歌
和政秧歌,俗称“社火”,节目丰富,阵容庞大,演员多达二百多人。形式多样,有说有唱,载唱载舞,并伴有武术、杂耍、杂角表演,气氛热烈,异彩纷呈。在临夏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是和政群众在春节期间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和民间歌舞形式,堪称是一座“流动的大舞台”。
和政牛犊爷
明洪武年间,刘昭任河州都督,崇敬汉苏武和王昭君,倡导民间供奉祭祀,用文艺活动来纪念,因此命名为“刘督爷”。久而久之,后人误称为“牛犊爷”,并流传至今。“牛犊爷”的表演形式主要以载歌载舞为主,表演的曲调,形式多样,时而高亢激越,时而稳重优雅。采取这种表演的方式,表达人们内心的快乐情绪,借以寄托神佛崇拜的精神生活。
康乐县秦腔
盛行于康乐县景古地区的秦腔,清末从临洮传入,属“西路秦腔”派系,唱腔粗犷,做工大方。有完整的脸谱、独立的剧本,以武打戏、烟火戏、神道戏著称,代表作有《出堂邑》《太湖城》《大破天门阵》等,体现出西北人特有的火爆、刚烈等特点,优美动听,令人如痴如醉。
报送:临夏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