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新发现哪里福报来
伏羲女娲传说源自湘西莲花山区域
原创作者:麻明进
摘要:伏羲女娲是中国各地各民族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正如西方世界的亚当、夏娃一样,他们结为夫妻,共同创造了人类。凡事有源,神话传说也不例外。那么伏羲女娲的传说其根何在?三苗网等年11月发表石朝江《伏羲女娲源自苗族的创世神话》,无疑使伏羲女娲的探源找到了重要方向。其文开篇指出:“一批主流历史学家通过考查与研究,认为中国史籍记载之伏羲与女娲,源自苗族的《洪水故事与兄妹结婚》。”他先列出蔡元培、闻一多、马长寿、候哲安、陈国钧、吴泽霖等的著述观点,后点明石宗仁之说:“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徐旭生、凌纯声、芮逸夫、马学良、马长寿等,均认为伏羲女娲是苗民的始祖。”综述确定:“先秦文献记载伏羲与女娲兄妹婚的传说,是源自苗族洪水故事与兄妹结婚的创世神话。”
苗族神话与各族的伏羲女娲有密切关系,是各地伏羲女娲传说之源。这一研究论断值得大加赞誉,也为进一步的探究指明了方向。可是,伏羲女娲探源的最终落脚点在哪里?目前还没有人确切地揭示出来,这正是本文需要解决的。
这里发现并用湘西自治州花垣县最高峰之下地名事态,含7乡镇30个村寨8个山头2座水库,及10余处相关文化形态(下图标出大部),给世人指明伏羲女娲传说的最初起源,是在莲花山区域苗乡。
相关链接:
惊天新发现——伏羲女娲传说源自湘西莲花山区域(一)
惊天新发现——(二)伏羲女娲传说源自湘西莲花山区域
(三)湘西莲花山区域地名文化与苗族《兄妹(姊弟)配婚》神话相符
与苗族《洪水故事》神话相关连的伏羲女娲,各地称呼因随不同氏族部落的语言而异:在巴、蜀叫巴龙、奶龙,祭祀仪式叫“跳龙”;在罗子周、夜郎国叫罗公罗母或罗公罗娘,祭祀仪式叫“还罗愿”;在楚、吴、越叫东山圣公、南山圣母,祭祀仪式叫敬“五岳神”;在且兰国叫傩公傩母,祭祀仪式叫“祭傩神”;在犬封国叫夫希冬奶,祭祀仪式叫“酬希奶”等等。经人们过来研究,湘西苗区总趋于叫“奶傩巴傩”,由巴代来“还傩愿”祭祀。
在滔天洪水故事中,以前的人们基本灭绝,仅留仡僰及一双子女,因这子女无意中帮助仡索逃脱仡僰的“关仓盖锅”等控制,被仡索报恩教以“种大葫芦、藏身葫芦”而幸存。为了繁衍人类,仡僰只有命他子女婚配。但耻于血亲关系,两小不能顺意达成。正如吴泽霖在《苗族中祖先来历的传说》的结论指出:“苗族神话的兄妹结婚,妹都不愿。一再提出条件后,始勉强答应。”麻栗场镇溜豆村生长即龙生庭教授指出:“兄妹结婚,反映的是普那路亚群婚制平辈间的群婚,比血缘内不分辈分的群婚稍微进了一步。”而传说兄妹结婚后来生儿如磨岩,也有说生儿如葫瓜等的,都不是人样,气得俩人脸上臊红煞白,以使苗乡至今各祭,雕塑的女娲(奶傩)涂白脸,伏羲(巴傩)涂红脸。
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用的“土”——连跨湘黔的梳子山全景隆国渊摄
与女娲生葫瓜儿的传说依源,自然一是以高高的莲花山顶部像葫芦来说,二是多数说的女娲为了抟土造人而将磨岩儿变大为山。女娲生磨岩儿及传说相对应的地方,是在湘黔交界处有座条状山峰,最高峰海拔米属贵州省松桃县盘石镇地界,东面属湖南省花垣县两河乡。因由18个山脊起伏组成而名“梳子山”,可苗语“仁染”,意即磨岩山。苗族民间相传,那是“奶傩巴傩”姐弟所生的怪状“磨岩儿”,又有违进化婚俗,大家都不怠见,就丢在两省交界之间。也传造人之初抟土需土很多,所如《风俗通义》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这样就把磨岩儿弄大而长,以成梳子山连跨湘黔,使两边(省)都有大量“黄土”以够抟作人。其高峰伫向黔地,寓意苗民向西多发。
而两河乡麻拉村有座山与梳子山相邻,苗语正叫“奶傩巴傩”山,海拔米,传为巴傩(伏羲)与奶傩(女娲)合婚之山。晴时白雾萦绕,顶俯云海神怡,风景别致,空气清新。山腰中部有两尊立岩巧妙连体呈“交尾”而生,上部一高30米,一矮20米,围径约15米,两相距离2米,自古传为神祖石“奶傩巴傩”,并因得山名。奶傩(女娲)巴傩(伏羲)顺天意依地奇而合婚,民愿瓜瓞传嗣,信服“诚能动天”,古至文革之前,附近村寨苗民,乐到敬香燃纸,朝拜“神祖”此山此石。
“奶傩巴傩”山迎来新机。两河乡麻拉和梳子山村在此新建“十八洞”茶园石维刚摄
史载巴傩(伏羲)创立和推行的八卦属道教,苗族九卦史传及现代挖掘成书就在花垣,九卦与道教也有联系。八卦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深邃概念,成列的基础是易象,行卦的基础则在于爻变,“爻在其中矣”便是易道周流的内在动因。其每一卦形都代表一定的事物,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和人事现象。苗族《九卦易经》是上古苗族先民的推理哲学,变化无穷,包罗万象,跟周易有某些类似之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式,内涵极其丰富;借以“卦”“易”之名,是以便于人们的领会。它是清末湘西苗民杨老七真传;田仁美、龙玉六口授;田彬传承制图、释义、讲解和奉献;田彬、龙炳文翻译、整理、校正和注释。它的内容有卦名、卦象、卦文、卦义、卦理和卦势等,涉及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人居、器物、医学和哲学等知识,是苗族先民对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科学总结。它体现了苗族“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的唯物主义的生成哲学观,“万物有灵”的能量观,“三生万物”的生命观。花垣麻荣远、吴新源和湘潭大学雷安平等,首先将苗族易经及九卦出版成书。
各地伏羲女娲合婚是传说的重要内容。而一再提出的天意“条件”,各地各族远近有别,传说也不尽相同。我们用其他地方《兄妹结婚》合计的四种主要“条件”相对照,列出湘西莲花山下相应的地名为印证,进一步证明伏羲女娲传说是首源于莲花山区域的。
一种是甘肃张家川篇、天水市等篇的石磨相合占婚。记“兄妹商议成婚传人种之事。两人上山头用滚石磨的方法占婚。石磨果然相合。两人结成夫妻,繁衍了人类。”这一合婚“条件”可以说是各地传说最常见的。而在湘西莲花山下的石栏镇(原排吾乡)摩天岭边,就有磨子村的上下磨子两个苗寨,这地名及所在地形与各地传说都相符。这磨子寨的苗语叫“堡揉若”。相传姊弟将磨盘抬到摩天岒边两个山顶,滚下后竟然合在一起,以致传有磨子村寨名至今。
从排凼寨雷打捱远眺摩天岭(图右最高处)石永斌摄
苗家磨子作坊石东升摄
二种是用破竹甩下山看相合来占婚。这种传说形式也很普遍,在湘西莲花山下也有典型的地名佐证。排吾乡竹子村的上竹子寨,古时竹子很多,苗地因叫“箩丢”,“箩”是山竹,“丢”是栽种。排吾乡又有小排吾水库上方的“早落”(苗语用“仄箩”更准音)寨居高山岭上,其苗语四字格称为“仄扪仄箩”,“仄”是山岭,“扪”是箬竹。这“箩丢”竹子寨与“仄扪仄箩”寨也正成一对,此地传说“奶傩巴傩”破竹为二,从两山顶甩下也合一起,便是后来“伏羲女娲”成婚以之为原本“条件”所作的神话。
小排吾水库上方的“仄扪仄箩”(箬竹坡,云图记“早落”)李艾家摄
三种是除石磨、竹片占婚外,还有用针线占婚。伏羲女娲将针和线在两山同时扔出,如果落地时线已穿过了针,就说明是上天的旨意,要两兄妹结成夫妻。甘肃徽县篇记伏羲女娲“从两个山头分别扔下针和线来占婚,线果然从针孔穿过”。然而这特殊的“条件”在湘西莲花山下还真有一对地名来坐实:吉卫镇与麻栗场镇交界处有“排座”村寨,苗语“排”的意思是沟坪,这里“座”是用字变了音,其实是“针”的苗语读法。排座因后来称天生的仙人桥下有孔有水如针而得名。对应下方的雅桥乡油麻村有“排咀”寨,意为“山沟线”,因此寨前有一条长达2里的小山沟通达排吾至雅桥的河流而得名。此小沟隐约对着上方的五龙冲又连到了排座得此“针线”传说。当然,今苗语有读“排咀”意若“坟地”,是年长日久苗语近音所变所致,因为以“坟地”来解而建立村寨显然是行不通的。故而这变音的“座”和“咀”,正是一对针线,与徽县“线穿针”之传相符无差。真个苗疆奇态啊!
排座与排咀隐约相连五龙冲峡谷水流龙恩泽摄
四种是云烟相合占婚之说。“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唐末李亢的《独异志》卷下也记:“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而在湘西莲花山下,排吾乡盐井村相邻的子腊村是个宝地,相传苗民迁来寻找时发现:这地界一山被群山护住,山头上不断地向上直冒云烟,合而不散。有这神奇事态,村居也围山而居,再经过祖祖辈辈的开垦,山下成了大片田地,以致产出优质的“子腊贡米”闻名于世。清末贡生麻阅芜《题子腊贡米》:“水泛千丘田,月笼半山阴。可遇满斗金,难得子腊米。”清同治版《永绥直隶厅志》也记此地大米为香稻米。古往今来,子腊稻米供不应求。
石栏镇(原排吾乡)子腊村全景周建华摄
石栏镇(原排吾乡)子腊秋收稻谷周建华摄
随着该神话传播愈广,除以上四种占婚情况外,还会衍生多种不同的形式。有的变以传到地因素代替会难以在湘西这始发地找到相应的地名,而有的只要认真领悟地名要素和苗语特点,还是可以现出相应惊喜的。如有一种占婚条件是:“兄妹二人在山中向相反的方向走去,若后来能相遇则可成婚。”对于这一情况,莲花山下有两地可悟出相遇。一是兄妹认为其父已因洪水淹了去世,为祷出父意,后来因在仡僰坟的山上转圈相遇而婚。二是在吉索山那地方转圈,结果在今花垣县补抽乡补抽寨相遇。因为“补抽”是苗语地名,“补”即坡地之意,“抽”即相遇、碰上之意,伏羲女娲占婚相遇之地即得“补抽”这个地名。
补抽乡补抽村远景龙恩泽摄
麻明进简介(自述):
学历职称不足呈,维生数技总随梦。青少务农修水利,卅余勤政奉基层。悟疑文字多族事,苗学縏绣具精成。揭源羲娲崇山址,故事装艺出书耕。
注:“縏成”指退休后编著《苗族縏饰艺术》有许多图纹和60余万字编织程序,“故事”指年出版《随口说故事》(谎江山与纪跷甲),“装艺”指年出版《苗族装饰艺术》,一直成为湘西等地苗绣底稿及绣法科教等必选资料。
附记:
1.鸣谢刘昌刚、龙文辉、石茂明等对此文的支持和肯定,及石维刚、麻兴刚、麻绍辉、龙秀林、龙安成等验证资料。
2.照片由湖南省花垣县苗学会和封面湘西编辑部提供。
(年春节前初稿于浦东公元小居,春节后出稿于湘西莲花山下苗乡)
(待续)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