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有什么药 http://m.39.net/disease/a_6160465.html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①。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生起欢喜心,虽然念佛,但没有发愿求生我的国土,在他寿终之后,也会生到尊贵之家去,做一个富贵的人。若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附记1: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洪名,也是诸佛的德号,所以许多他方佛国的菩萨,一听到佛名,有的得三昧智慧,有的得明心见性,有的得殊胜果报,有的得阿鞞跋致,起码也会“生尊贵家”,做国王、大臣、转轮王,乃至梵王、帝释。附记2:我们平日虽念佛,但不发愿生西,来生就会回来“生尊贵家”,做一个富贵的人,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古人说:“富贵学道难”,今人也常说:“富贵令人堕落,权力令人腐败”。这些都是实话,一点不假,但也有些例外的,像佛世时的给孤独长者,他应用他的富贵,来帮助贫穷病苦的人,来兴建衹园精舍,给佛讲经说法,亦为当时的修道者提供一个修行办道的地方。就在今时今日,也有许多的富贵中人,为社会、为佛教,出钱出力,不遗余力。这些人就是本愿所说的“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号,寿终之后,生尊贵家”的菩萨。如果他们不是前生曾经听过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而种下善根的话,可能早就随波逐流,跟一般的凡夫俗子一样,不是嚣张跋扈,就是纸醉金迷,酒池肉林,踏上堕落、腐败之途了。附记3:生尊贵家,本是好事,但有些人,愈是富贵,造业愈多;但也有人,获得富贵,利用富贵,造福人群。可见富贵一事,有如河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看你如何驾驭了。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②,修菩萨行,具足德本③。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一听到我的名号,立刻心生欢喜而念佛,同时也很乐意修习菩萨之六度万行,自然就具足了一切功德的根本(能令人成佛的善根)。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附记:《大集经》说:“若人闻弥陀名号,欢喜踊跃,当知此人已于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本经后面也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由此可见,一个人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欢喜踊跃,这是证明他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了,才会这样。如果一个人不但听到佛名,还看到这一本许多菩萨都没有机会看到的《无量寿经》,那是说明你今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应当加倍努力,一句佛号念到底,并诚恳地发愿生西,你就能够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作佛祖,这就是本愿所说的“具足德本”。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④。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随即获得普等三昧。然后就住在这种三昧之中,一直到他成佛,而且常在定中见到十方无量诸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附记1:普等三昧,在《悲华经》叫做“遍至”,在《庄严经》叫做“普遍”,在《分陀利经》叫做“普至”,在《华严经》又叫做“佛华严”,名称虽异,但所说的都是“念佛三昧”。得此三昧,则普见一切诸佛,普至一切佛土。附记2:什么是“念佛三昧”呢?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叫做念佛三昧。而一心不乱,就是念佛时,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要想普见一切诸佛,普至一切佛土,那就要修到“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才可以做到,那是地上菩萨的功夫了。附记3:修行佛法,要从高处、远处着眼,要从低处、近处下手。理一心不乱虽然是我们的目标,但必先做好事一心不乱的功夫,要达到事一心不乱,又必须先有“功夫成片”的能耐,就是当烦恼起来时,一句佛号能把它压下去的功夫。明代憨山大师教人念佛要: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意思就是:佛号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现在苏州灵岩山寺的方丈明学老和尚说得更清楚,他说:自己念,自己听。两人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于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句阿弥陀佛,每一个字,自己都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若能这样照做,便不难做到“功夫成片”,乃至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⑤,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若我成佛,国中的菩萨,随着各人的根性和志愿,他想听闻什么佛法,就能听到什么佛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附记:在极乐世界,不但阿弥陀佛亲自为众生说法,就连那里的风声、树声、水声、鸟声,情与无情,皆宣妙法,所说之法,听在各人的耳里,正是自己所想要听闻的佛法,这种事情,只有极乐世界才有,实在妙不可言!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⑥者,不取正觉。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一听到我的名号,如果现生没有立刻获得不退转的话,我就不成佛。附记1:依一般所说的“不退转”,是指三不退,即一、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如小乘人证得初果须陀洹,就不会再退回凡夫位;二、行不退,行是指菩萨行,菩萨修六度万行,不会再退回小乘行;三、念不退,是念念要圆成佛道,决不会再退回九法界。附记2:若依净土宗所说的“不退转”,是指四不退:一、位不退,带业住生到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在莲花中化身之后,即永不退堕于三界六道之中;二、行不退,三界的见思惑即落,尘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余土,进趋佛果,即永不退堕于同居土;三、念不退,破无明,显法身,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如来寂光,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亦即诸佛究竟圆满之菩提);四、处不退,即往生西方净土的人,永远不会再退堕于秽土了。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⑦,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若我成佛,他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一听到我的名字,如果不立刻获得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之三种忍,和有人不能立刻获得四不退的话,我就不成佛。附记1:以上47及48两愿所利益的对象,是十方那些久已修行的菩萨。法藏比丘见到许多修行人,虽历劫修行,但时进时退,实在可怜,所以他发此愿,加持他方世界一切菩萨们,若闻弥陀名号,就可以达到位不退,乃至行不退、念不退和处不退。附记2:本愿所说的三种法忍,愿文没有列举名称,因此后人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多数人认为是指本经下文所提及的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这三种忍是初地至八地大菩萨所证的三种境界。现在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立刻就能证得,可见弥陀名号功德,实在不可思议啊!附记3:许多人读了法藏比丘之四十八愿,当读到四十一至四十八愿时,心中颇感困惑,因为愿文说,我若成佛,他方世界一切菩萨,只要听到我的名号,立刻就能获得诸根具足、清净解脱三昧、定中供佛、生尊贵处、具足德本、住定见佛、得不退转、得三法忍等等,但许多人不但闻佛名号,甚至念佛几十年,也不见得到这些利益,是否言过其实?这是因为没有看清楚愿文,才会有这样的困惑。愿文明明说“他方国土诸菩萨众”,“他方国土”是指极乐世界以外之诸佛国土,这一点大家不会理解错,问题是出在“诸菩萨众”上面。须知,修行佛法的人,凡是能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又能作自利利他之行者,都可以叫他做菩萨,所以菩萨的范围很广。在大乘佛法中,自初信位至等觉,都叫菩萨,所以菩萨之间的果位、神通、智慧,差距很大。有的菩萨,将近成佛,有的菩萨,见惑尚未断,简直是凡夫。根据法藏比丘四十一至四十八愿之愿文来看,他所加持利益的对象,肯定是十方世界那些久已修行之菩萨,绝对不是像我们这些连见惑都未断的凡夫。这些久已修行之菩萨,因在长期的修行中,时进时退,实可怜愍,法藏比丘这才发愿要加持他们,让他们一听到万德洪名,立刻回光返照,而顿悟诸法实相。附记4:法藏比丘在老师世自在王佛面前,已具体地宣布他的48大愿。根据隋代净影寺慧远法师的说法,法藏比丘的48愿,可以分成三方面:一、摄法身愿(包括12、13、17三愿);二、摄净土愿(包括31、32两愿);三、摄众生愿(包括其余之四十三个愿)。从比例上来看,我们就不难发现,“摄受众生”才是48愿的主要内容。此亦显示,法藏比丘之所以发愿要建立极乐世界,目的纯粹是为了救度众生,他要一切众生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作佛祖。人人都跟他一样,将来成佛时,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样样皆无量、圆满!古德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我们在此要补充两句:念了无量寿经,才知弥陀伟大!附记5:有人批评说,此译本四十八愿中,独缺最重要之“莲华化生愿”,所以不是善本。徧查现存五种原译本(汉译、吴译、魏译、唐译、宋译)中,只有吴译在第二愿末端有提到“……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长大”之句,其余四译皆无“莲华化生”一愿,就连日本望西楼了慧之《无量寿经钞》亦无此愿。不列为48愿之一,决不等于往生者就不在莲花之中化生,何况本译本在谈到三辈往生时,就清楚指出:“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彼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如果要说重要,带业往生才是最重要,能带业往生,才能莲华化生,若不能带业往生,如何莲华化生?可是不但原译本中没有,就连后人新产品的“会集本”中也没有“带业往生”之愿,没有也不等于就不能带业往生,九品往生者,无一不是带业往生的。释尊曾吩咐读经或谈论佛法要依“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看经若遇实有其事而无其文句者,依义不依语可矣,以免犯上有如本译本无“莲华化生愿”,有人便下断语说非善本之弊;或是以会集本来诋毁原译本,那是很不应该的事。须知,原译本乃依梵文而译,梵文又依佛之所说,乃依阿难尊者之“如是我闻”,若说其非善本,那是对佛、对佛经、对译者之一大不敬,实非智者之所为也。附记6:《无量寿经》的根本意趣就在48愿,而48愿中又以第18、19、20三愿为最关紧要和实惠,古今大德誉之为“摄生三愿”,因为第18愿强调念佛可以往生,第19愿强调发愿可以往生,第20愿强调回向可以往生,此三愿是一贯的,相辅相成的。此三愿的愿文,本译本简洁明晰,文约而义丰,词畅而理圆;后人的会集本,竟将三愿混淆,愿文又繁复,实在令人莫明其妙。注释①生尊贵家 生于尊贵之家,享受荣华富贵。②欢喜踊跃 很欢喜、很想参与。③具足德本 “德本”即善根,具足德本是指具足了一切能成佛的善根。④普等三昧 “普等”是普遍、平等,“三昧”是禅定。普等三昧是说修定者在禅定中能普见诸佛。⑤所欲闻法 所想要听闻的佛法。⑥至不退转 达到不退转之地。⑦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法忍”是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这里所说的三法忍,简称三忍,即:一、音响忍,由听到音响而悟解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