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的海丰县,取义于"南海物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年)建县,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海丰县南临大海,北倚莲花山脉,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格局,是粤闽传统商路必经之地。其中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同时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以及继承和掺和先民土著畲、疍、瑶的百越文化遗风。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方言语汇,多元的文化积淀,形成既保守又开放、既神秘又独特的人文风貌。
在此背景下海丰的宗族文化自然也是非常深厚,每个姓氏在此均建有宗祠,郑姓在海丰也是大姓望族,自然也不甘人后。位于东南部的赤坑镇仁家村是郑氏的聚居村落,仁家村位于赤坑镇南侧,人口逾千,大多为郑氏后裔。本村创基祖赞南公、啟祥公,祖籍出自于福建省莆田县御史街,分别从明朝万历初期、清朝康熙中期迁入海丰,创居于海丰县金锡都仁家村。两位先祖开基创业,勤耕务读、敦亲睦族、薪火相传、孙枝繁衍,播迁于海内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
仁家村的郑氏宗祠通德堂,于清光绪十四年(年)建成,立号通徳堂,是为纪念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公而建。以先人之名望,来激励后人。祖祠建成后,经历百年风霜,使得祠貌破旧,也不适合族人祭祀等活动。恰逢仁家村新农村建设,经过村两委和郑氏族人的共同努力,大家积极建言献策,踊跃捐款捐物,募得资金二百多万元,于年落成。新落成的郑氏宗祠为仿古建筑,二进小五间格局,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左右。
从高空俯瞰郑氏宗祠,只见远山如黛,祠前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靠近祠堂前是一口半月形的风水塘和一块便于开展族事活动的小广场。五开间的祠堂正立面均为浅灰色大理石贴面,青蓝色的琉璃瓦面,屋脊处尽是各种精美的雕塑与脊兽。祠堂正大门门楣上的大理石块镌刻“郑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左右门联为“荥阳世泽长”、”通德家声远“。祠堂整体风格融汇了闽南、广府以及潮汕传统文化的精髓。
推开厚重的宗祠大门,走进祠堂内部便是天井,天井四周是粗大的长方形石柱撑起的回廊,祠内不见其他宗祠那般的金碧辉煌与雕梁画栋,反而显得更加庄严稳重。穿过天井,便进入宗祠的后进,也就是祠堂的寝堂,这里供奉着郑氏历代先祖和东汉经学家大司农郑玄字康成,唐代太府卿郑露公(莆田南湖郑氏始祖),唐吏部待郎郑瑜(鄉瑜),宋代侍御史郑伯玉,仁家村明代中期创基祖赞南公和啟祥公等先贤神位。
借着新农村建设和修建郑氏宗祠的东风,仁家村也着手进行村貌村容改建,修建了村前路和村南牌楼,使得村容村貌大为改观。郑氏宗祠的重建,凝聚了郑氏家族的力量,更是郑氏子孙缅怀先祖之德、崇宗报本、礼敬先贤之心的具体表现。宗祠的复建,使得郑氏后人有了一处学习传统文化,弘扬祖德、传承仁孝之风,教育子孙后代,同时开展族事文娱的活动场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