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上方“崇興寺”门额(明嘉靖叁拾叁年刻立)
崇兴寺,俗称“圪针寺”,位于古直隶汝州郏邑黄道保(今郏县薛店镇)下宫村,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郏县古迹志》记载为唐代所建,迄今己有余年历史。年9月13日,崇兴寺与下宫祖师庙一并公布为平顶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崇兴寺最大建筑(五间大雄宝殿)
该寺院坐落在一个圆形山丘上,北靠莲花山(老爷顶),西与祖师庙对峙,东、北有青龙河环绕,南面伏牛山脉,汝水在前方流过,茂林修竹,银杏翠柏,环境幽静,历千年沧桑,古韵犹存,不失为一处佛教圣地!每年农历三月三有古刹庙会,周边乡民从四面八方前来进香拜佛,让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家庭平安。
▲崇兴寺一进院正殿建筑
据现场勘察:寺院占地面积约7.8亩,座北向南,两重院落,沿中轴线向两边分布,东西分别有两个跨院,多为砖木结构,红石、青砖墙,蓝绿琉璃瓦复扣殿顶建筑。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释迦牟尼殿(大雄宝殿)、菩萨殿、天王殿、中府殿、地藏王菩萨殿、伽蓝殿、无声老师傅殿,以及钟、鼓楼等总共34间殿宇。
▲一进院西偏殿建筑
山门为三楹建筑,门额上刻“崇興寺”三个大字,整座建筑虽简易古朴,建造风格样式却与众不同,有一石阶可登入寺院。前院中大殿和后大殿(大雄宝殿)均为明清建筑,但有多次重修痕迹。其中:北大殿为五楹结构设计,规格等级较高,是本寺最大的建筑。它釆用“明三暗五”样式,中间三间为卷棚,一米多高的月台,从四层石阶上方可登入。崇兴寺建筑群,被誉为小型“古建筑博物馆”。
▲一进院伽蓝殿(“铜册”发现地)
如今,留存有一尊雕刻于“大唐开元七年(年)”的石佛像(残件)和6通古碑(碣):山门门额石碣刻有“崇興寺”和“嘉靖叁拾叁年二月拾二日天吉良辰”字样;北大殿东间内墙上镶嵌有一通《崇兴寺金妆神像碑记》,为清同治六年(年)刻立;北大殿西间外墙上镶嵌有一通《崇兴寺金妆地藏王菩萨暨四天王土地碑记》,为清雍正五年(年)刻立;北大殿前东侧为《重修正殿善缘碑记》,为清康熙元年(年)刻立;北大殿前西侧为《郏县崇寺成造水陆大殿供一堂二十七张碑记》,为明万历三十七年(年)刻立;前院伽蓝殿墙上有一小砖碣,为康熙伍拾伍年(年)刻立。以上碑刻(碣)弥足珍贵,对研究崇兴寺历史,尤其是古汝州及其郏县文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上古碑及石佛像堪称:崇兴寺“镇寺之宝”。
▲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郏县古迹志》对崇兴寺的记载
据该寺守护人王福庆老人(现年80岁,薛店镇下宫村人,住寺己有26年之久。)介绍:崇兴寺始于唐,兴于明,衰于清,清末时期寺废僧散,至民国时遂被学校占用,后到年左右,成立下宫大队学校。就这样,寺院的大部分建筑才有幸保存了下来。前些年,在翻修伽蓝殿时,工匠们无意间在梁头起发现一本写有经文的“铜册”,铜册共14片(页),册首、册尾分别为站立着的观世音菩萨像,整个“铜册”做工相当精美,具有较高的研究和艺术价值。
▲写有经文的“铜册”
据记载,中国古时历代皇帝为永保江山和个人平安,都曾亲率大臣到名山大川,筑坛焚香,祷告上苍,向天地诸神祈祷平安,并将写好或刻好表明心迹的简(册),埋到土内或投入土中。在天册万岁二年甲申,武则天封禅嵩山,在嵩山南侧举行柴燎仪式,然后登上嵩山,在祭坛举行仪式,封埋玉册(注:年5月21日,王河村村民屈西怀在放羊时,在中岳嵩山峻极峰的石缝中发现)。而崇兴寺“铜册”,是否也是前人仿照武则天的做法把“铜册”压在伽蓝殿大梁之下,以保全家平安、吉祥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上这方面的资料还比较缺乏,今暂记于此,以俟后察吧。
▲大殿门礅上雕刻精美的吉兽
“圪针寺”之名的由来,椐说跟王莽撵刘秀故事有关。相传:刘秀被王莽追兵追杀到此,刘秀见此地荆棘丛生,就躲进来避难。他看着荆丛说,要是这荆丛变成圪针就好了。刘秀话语刚落,这荆丛果然就变成了棘手的圪针树。王莽追兵到此一看,以为圪针丛里藏不住人,就离开了此地。后人在此建寺,以示纪念,至今寺院旁还圪针丛生!
▲发现雕刻于“大唐开元七年(年)”的石佛像
▲汝州、郏县两地文史爱好者们在山门前合影留念(年11月27日)
(整理:汝州刘占江)
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