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善男信女来说,每逢佛门中的纪念日,进寺礼佛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到寺院拜佛,很多人都要上香,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似乎觉得拜佛却不上香,此行就不圆满。严格来说,烧香属于香供养,目的在于培植正信,使得众生广获法益,深耕福田,它是佛为众生施设的修行法门。佛经中有言:“念佛一声,增福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我们到寺院焚香礼佛,祈福求安,是不是诸佛因为我们的香火、供品,所以将我们的“霉运”处理掉了呢?当然不是,《观无量寿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诸佛救拔众生,完全是其慈悲心使然,并不会因贪图世间的高香、大香,而对谁格外眷顾。因为佛门中的香,也被称作“戒定镇香”,焚香的本意,在于回熏自性,佛菩萨不会因高香而欢喜,却会赞叹众生内心的“戒定真香”。信众若能在焚香的过程中,牢记“戒、定、慧”三个字,则功德无量,为何这样讲呢?其一,戒。学佛修行,最要紧的是明因识果,知道种下何种因,将来就会收获怎样的果。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野狐禅的公案告诫世人,即便是大修行人,仍然不能出离因果。因果不空,唯人自欺,心怀侥幸地造作恶业,果报最终是要自己承受。佛陀制戒的本怀,并非给人戴上枷锁,而是将一条保全慧命的“绳索”,系缚在众生腰间。“业因”和“业果”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业因”是经由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而来,产生的结果则是业果。我们凡夫不明因果,若没有戒律的保全,常造恶业而不自知,沉沦六道,何谈远离烦恼,出离苦海?《大般涅槃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告诫众生“以戒为师”,身口意合乎戒学,自然品行纯洁,身心安宁,得福无量。其二,定。佛门中有句话,叫做“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但是,人的心非常奇怪,它总是飘忽不定,难以专注。《地藏经》云:“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意思是说,人心如同山林中的猿猴,窜上跳下,片刻不能安定。而且,这些心念恶者居多,譬如贪嗔痴慢疑,就被称作五毒心。它们就像心中的小贼,偷走众生的安宁、功德,引来无数客尘烦恼。而焚香所象征的“定”,是指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学佛要修的,也正是这颗心,祖师常讲学佛人要“善用其心”,善用的方法,即为止观,或者称作静虑、禅定。佛教即佛陀的教育,佛所说的一切教法,都是可以实修实证的,禅定当然也不例外。《清净道论》中将修定的方法,归纳为四十种业处,而业处即自心所在。如果再将四十种业处做归纳,让内心归于平静的方式,就是“制心一处”。譬如净宗念佛,每个当下的念头,都专注到一声佛号上,念到绵绵密密,风雨不透,四禅八定就在其中。其三,慧。众所周知,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福慧两足,也即福德智慧圆满具足。需要注意的是,佛门中所讲的智慧,并不是世间的聪明才学,也不是技能工巧。譬如,有人善于书画,有人善于营商,这些虽然能让人在俗世间安身立命,但它们不是佛所说的智慧。假如依照世间的标准,六祖惠能大师不识字,应该属于愚人之列,他在佛法上的造诣却令人仰止。佛门中所讲的智慧,称作“般若”,它出自梵文音译,专指究竟了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能力。从佛法角度来看,世俗对于世界的认知,实际为障道因缘,徒增分别心而已。我们凡夫尽管识文断字,对于佛经却难以理解;慧能祖师虽然不识字,却能出口成诵,舌灿莲花,这就是文字般若。当然,这并不是说世间的知识无用,正如《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家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无外乎一句话,“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烧香拜佛,我们常用三支香,它除了表法恭敬佛、法、僧三宝之外,另有一层含义即暗誓勤修“三无漏学”。到寺院烧香拜佛,牢记戒定慧三个字,如理作意,如法修行,则功德无量。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34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