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报融媒记者陆铭图/徐报融媒记者白雪徐州彭城路过去曾称为上街,其南端一段街区俗称剪子股,即彭城路到原大菜店附近分岔,形成岔路口。有很多人认为,徐州的剪子股是从岔路口处开始的。剪子股分东西两股,一股沿陡坡而下折向东南,经过念佛堂门前,继续南伸至和平路。这段路即东剪子股,某段时间称为东土城街;自岔路口平折向西南平缓下坡的,即彭城路延长段迤俪而达和平路边御桥口,这片地方的街巷称为西剪子股,之前也称为西土城街。题记: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年的文明史和年的建城史。明代地方志上,徐州城最早记录有14条街,如今道路街巷千条以上。一条条小街巷就是一幅幅民俗生活画卷,亦是徐州人的童年记忆。《小街巷的光阴》系列报道将带领大家探访市区小街巷,体味城市烟火气、一起回忆旧时光。统筹/赵丽剪子股始于何时?有庙即有人来往,即有路,而且应该是先有路后立庙。史料记载,明初,念佛堂即现在的奉亲庵建立,说明东去下坡路应在明朝初年开辟。明初以年计算,这条岔路出现已有多年。据市史志协会副会长李世明介绍,这只是“剪子股”地形形成的环境,至于“剪子股”地名约定俗成的年代,应该稍晚些。史料记载,明末天启4年(年),黄河在奎山决口淹没徐州,人们寻高地避难,这高地除户部山外,大多选择奔向距城三里外的云龙山。当时这一带聚集居民,大多是逃荒者,不得进城而形成稠密街区,也不是不可能。乾隆四次来徐州,在剪子股南首留下“御桥口”地名。如果以最后一次时间计算,是乾隆49年,即年4月。此时剪子股已经是有庵、有庙、有人家了。照此推算,剪子股地名的出现,最迟应在明末清初之际,有约年历史。香火兴盛念佛堂念佛堂原名吕公堂,明初修建。清道光七年(年),念佛堂住持曾在居士的资助下修缮吕公堂,庵内现存碑额记载了这段历史。光绪年间,念佛堂再度兴盛,并改称为奉亲庵,此事与户部山一张氏女子有关。这位张家女子自幼随母信仰佛教,曾三次变卖家产修缮吕公堂。年,维修了原北屋殿堂;后又增建了西屋大殿和南屋配房,古木参天、佛事鼎盛,遂改成了念佛堂。年,又在原址向前续接一个院落,变成前临东剪子股、后抵西剪子股的两进院落,拥有房舍20余间,成为徐州著名佛教圣地,并赴京请家叔张伯英题字,撰写碑文,年改称为“奉亲庵”。百业杂居的剪子股剪子股兴盛二三百年间,随着徐州五省通衢重要经济和交通位置凸显,云龙山、云龙书院、十王堂、念佛堂等名胜古迹的影响,促进了剪子股的发展,此处街区闹市的形成相对较早。这里有王家大院、张家大院、戴家大院、罗家大院,有过油坊、糟坊、烟店、杂货店,有过粮行、饭铺、油条锅、羊肉馆,有过铁匠、土布铺、油篓店、丝线坊等,更有红土挑子、青菜挑子、货郎挑子、香烟篮子。此外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行业———生产锅腔子。生产锅腔子是剪子股最有名、最富有特色的行业,反过来说,剪子股是徐州地区生产锅腔子历史最悠久、技术最好的基地。锅腔子是民间使用最方便、最省柴的一种土灶,可能与烙馍有关。有人考察,《醒世姻缘传》中已有:“上锅腔子燎我”的话语,那书是鲁南明代人所著,由此可知“锅腔子”至少有余年的历史,或许会更早。剪子股生产锅腔子的有好多家,传了几代人。他们有的是本地人,也有几户是从河南、山东逃荒过来的人家。剪子股一带有优质红色黏土,四郊麦秸易得,这些都给制作锅腔子提供有利条件。步行剪子股,看古色今香7月21日下午,记者随同李世明和彭城街道莲花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蒋静从户部山向南步行剪子股,探寻这条年街巷之秘,感受它的古色今香。李世明介绍,剪子股只是俗称,是百姓根据道路形状习惯性的喊法,它的学名叫土城巷。“这一带有道土城墙,是徐州外城。清咸丰年间,为抵御捻军,沿着徐州城外郭修筑一道土城墙,周长20余里,土城西在博爱街附近、土城北在统一街附近、土城南就是现在刘五羊肉馆处,即在云龙山下的剪子股一带。”顺着曾经的汉王府南行,记者行走在“西剪子股”,即今天的彭城南路,脚下是平整的沥青路面,两侧是一间挨着一间的商铺。李世明告诉记者,这里是土城巷的最高点,以前是青石板路,因为常有骡马车负重经过,所以在大青石上都轧出了深深的车辙子沟。如今,青石板和带着深深车辙沟印记的青石板都随着城市的改造而消失了。再向南,路依旧窄,医院后门;继续向前,豁然开朗,奉亲庵出现在眼前。“都说剪子股,而真正的剪子股是从奉亲庵开始的。奉亲庵西侧是西剪子股,东侧是东剪子股。原来奉亲庵正门是朝东的,正门向东南是一个大下坡,一直延伸到和平路。后来随着户部山改造,大下坡被改造成了平台,让人们行走有个缓冲。”下午4时,站在奉亲庵东侧平台向南眺望“东剪子”,人们的烟火生活开始了……在徐州博物馆北墙徐州古玩城内,记者见到了剪子股锅腔子第四代传人沈恕彭师傅和他搪的炉子,以及人们看了都十分亲切的锅腔子。“上世纪80年代,是搪炉子最好的光景,徐州搪炉子的有三四十家,而我们沈记搪炉子是最早的一家,我们家的铺子在当时御桥口一带,父亲沈忠玉是非常有名的一把好手,上了岁数的人对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55岁的沈恕彭师傅告诉记者,搪炉子这活他从小就干,家就住在原拆原建的土城小区。小时候,他经常到云龙山捡拾枯柴用来烧火。除了炉子,锅腔子曾经也是千家万户的必需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炉子还是锅腔子,都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三年前还能一年卖出去上千个。现在,一年不过就卖百把个。锅腔子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经营地锅生意的老板,也有外地客户买的。我们的锅腔子虽然现在卖得不多,但北京、喀什、佳木斯的客户都有。”新生剪子股,新的繁华篇章蒋静介绍,“进入21世纪,东剪子股随着城市改造,也为了方便百姓出行,被向北打通,形成了后来的剪子股菜市场,年被取缔并提档升级。”剪子股东股在市民心中是从和平路一直延伸到劳动巷的,中间有一个“剪子股马路市场”。这个马路市场是深藏徐州人情怀之地,两侧是古老陈旧的房屋,中间是一条仿佛看不到头的长长甬道,丸子汤等美食深藏其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里的烟火气都是很浓厚的。年初,为呈现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云龙山景区两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道路环境,云龙区城管局决定对“剪子股”实施综合整治。整治内容包括对剪子股近米道路重新铺整,施划非机动车停车线,对商业店招进行集中整治清理,对道路两侧绿化带、路灯进行修缮;对徐师一附小户部山校区南侧鸿运桥进行立体绿化,东西两侧绿化图案分层次设计。桥下内壁引进先进技术设置立体绿化,使整座桥体绿意盎然;融入劝学、孝亲、商贾为主题的文化元素,运用景观小品、墙体文字等形式,以及“程门立雪”“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以劝学为主题的主题彩绘,勾勒出剪子股的现状和历史记忆,进一步提升了剪子股的文化底蕴。保存剪子股内古旧小屋并重新粉刷,配“状元及第”浮雕画面,完美地将建筑与浮雕画面融合,而立体的“鱼跃龙门”加上劝学的典故画面,吸引不少行人和游客前来拍照打卡。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文化氛围厚重浓郁、绿色城市融入其中……如今的剪子股,已经与彭城路、户部山、戏马台、翰林院、状元府等融在一起,成为徐州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在彰显人文特色之美、文明和谐之美中,擦亮了徐州的人文底色,使老街区获得新生,焕发出城市的鲜活魅力。本文来源:都市晨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29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