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ufangbaojian/36669.html佛陀住世时的大分裂早在佛陀住世时佛教经历了一次大分裂,佛陀的弟子提婆达多在戒律上与佛陀有异议,因此提出,又称。然而这五项戒律不被佛陀所接受,佛教僧团因此分裂,提婆达多成立了一个新的沙门教派称提婆达多派遵奉。那么提婆达多是谁?讲了什么而不被佛陀接受呢?什么又是提婆达多派?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梵语音译,简译调达。意译是天授,天启的意思。提婆达多出身刹帝利释迦族,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兄弟,是佛陀侍者阿难尊者,也就是佛教二祖阿难尊者的亲哥哥。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后,返回故国迦毗罗卫国向王室宗亲说法,佛陀的父亲净饭王鼓励臣民出家,其中仅释迦族就有五百人随佛陀出家,提婆达多便在其中。《十誦律》:“出家做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爾時佛所說法,悉皆受持。”《出曜經》:“十二年中,坐禪入定,心不移易,誦佛經六萬”。从这些相关记载可以看出提婆达多是广学博闻,异常精进的。《西域记》:“大石室,提婆达多于此入定”。提婆达多在弘化王舍城时,受到摩揭陀国王子阿阇世的尊敬,“阿阇世日日将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提婆达多,并供养五百釜饮食”。等到佛陀沿恒河回到王舍城后不久,提婆达多便引发了“破僧”事件。破僧提婆达多聪明,博闻,修学精进,在摩揭陀国弘法时,深受王子阿阇世礼敬,在王舍城一带收到僧俗二众敬仰,自认为与佛陀同「姓瞿曇生釋家」。因而提婆达多以佛陀「為諸四眾,教授勞倦」为由,向佛「索眾」。要求「令僧屬我,我當將導」,佛陀则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都未交托统摄教授僧众之责,何況提婆如此的「噉唾癡人」。遂令提婆达多心生嫌恨,而提婆达多所理解教义,也与舍利弗、目犍连不同。提婆弟子瞿迦梨、迦留盧提舍等則时常謗毀佛陀两大协侍。提婆达多教唆阿阇世篡夺父王频婆娑罗王王位之后,提婆达多更加受到王室恭敬利养,地位声势更加尊崇。因此「名聞利養」,反而损害其修行,贡高我慢,不停向佛陀提出统摄僧团的要求。从佛出家的弟子,不分种姓出身,一律平等。然而佛陀出身释迦王族,僧团中很多释迦族族人也要求佛陀将统摄僧团的权力交给提婆达多,这样佛陀圆寂后释迦族人依旧可以统摄僧团,他们不愿意接受十方比丘的教化。在此基础下,提婆达多提出反对佛陀制定的戒律来分裂僧团。又称,是提婆达多提出的五项新的戒律。相关记载如下:《五分律》卷25:1.不食鹽,2.不食酥乳,3.不食魚肉,4.乞食,5.春夏八月日露坐、冬四月日坐於草庵。《四分律》卷4:1.盡形壽乞食,2.盡形壽著糞掃衣,3.盡形壽露坐,4.5.盡形壽不食酥、鹽、魚與肉。《十誦律》卷4:1.盡形壽坐著納衣,2.盡形壽受乞食法,3.盡形壽受一食法,4.盡形壽受露地坐法,5.盡形壽受斷肉法。南傳上座部律藏:「盡形壽應為住蘭若者。至村落者罪。」「盡形壽應為乞食者。受請食者罪。」「盡形壽應著糞掃衣者,受居士衣者罪。」「盡形壽應為樹下住者。住屋者罪。」「盡形壽應不食魚肉。食魚肉者罪。」《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10:1.不食乳酪,2.不食魚肉,3.不食鹽,4.衣服長績,5.住在村中、不住阿蘭若。《大毗婆沙論》:「云何五法?一者盡壽著糞掃衣,二者盡壽常乞食,三者盡壽唯一坐食,四者盡壽常居迴露,五者盡壽不食一切魚肉血昧鹽蘇乳等。」综上所述起共同点为:1、不食用牛乳以及乳制品。2、不食用鱼肉。3、完全素食,不食用一切肉类。4、遵守头陀苦行,乞食(化缘),在森林空地中禅坐修行,远离人群,不居住在房屋中。提婆达多派提婆达多以要求僧团表决统摄教授的权力不成,带着五百尊崇他的新学比丘在伽倻山另立沙门教派建立僧团。佛陀住世时的印度是苦行,禁欲成风的时代。提婆达多派崇尚苦行,禁欲,严格素食正好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自然会吸引很多僧俗依附。然而,佛陀是在放弃苦行后悟道的,深知苦行对于修学毫无意义,如若遵奉苦行,禁欲。佛教就没有成立的必要了。提婆达多派与佛教僧团相同,都供奉过去佛,但是他们不供奉釋迦牟尼。他们的仪轨与佛教僧团大致相同;他们有自己的三藏,但是其中許多经典与佛教经典相同;住处也多与佛教僧团混居;但是他们的戒律不同。法显与玄奘游历印度时均见过次教派。佛典中的提婆达多佛典中记载,提婆达多要求统摄教授僧众不成之后心怀怨恨,怂恿阿阇世王子囚禁父亲自立为王,雇佣刺客刺杀佛陀,推巨石压佛陀,狂象害佛,爪毒伤佛,抛车击佛等种种恶行。并且因阿阇世王对他的渐渐疏远打死了莲花色比丘尼。因此种种五逆重罪生堕地狱。在提婆达多派的记载里他是溺水而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311.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