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故世亦称何道州。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猿叟。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好游历,颇富收藏,精于文字、考据之学,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集》等,《清史列传》有传。
何绍基少年失怙,家境十分贫寒,家庭的负担都落在了母亲廖氏的身上。三弟何绍祺出生不久,廖氏便携三子投奔舅舅廖先瑞处,廖先瑞“一寒诸生,且耕且读”,虽家境不富裕,但廖先瑞也是在地方小有名气的读书人,有不少藏书,这为何绍基以后做学问、习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何绍基从18岁开始致力于科举考试,直到37岁时才中榜湖南解元,本来殿试有希望夺魁,但最终因“语疵”降为二甲第八名。在京十年,尽管政绩不凡,但何绍基始终未得道光皇帝的提拔和重用。
到咸丰帝登基,经人保举,何绍基得皇帝两次召见,并委任为四川学政,相当于四川教育厅厅长的职位。何绍基深感皇恩,并依圣谕,对“地方一切情形,访查具奏。”结果,遭小人陷害,任期不足四年,何绍基就被朝廷削去官职,从此他绝意仕途,遍访山水,四处讲学。
何绍基
何绍基楷、行、隶、篆四种书体皆擅长,并在晚年打破四体限制,熔铸古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风貌,被誉为“有清二百年以来第一人”,曾国藩更是评价其“字必传千古无疑”。
用现在的话来说,何绍基当时是最著名的一线书法家。
何绍基,以碑入行草书,开拓书法史的新局面
何绍基的书法到底有多好?为什么会成为众多名家观赏、品评的主角?这要从他的取法谈起。何绍基书法起初主要在帖学方面用功,以临习颜真卿、欧阳询、欧阳通为主。
颜体小楷
中年时的何绍基取法篆、隶,兼融北朝碑刻风格(如《张黑女墓志》),最后一并融入行草书的用笔之中,自成一家。在何绍基之前,碑学大家邓石如主要将碑派书法的用笔技巧运用到了篆、隶、楷之中。直到何绍基的出现,将碑派书法的用笔成功融于行草书中,成为碑派书法审美原则在各种书体领域全面落实的第一人,开拓了书法史的新局面。在他之后,以碑入行草书的书家越来越多,如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等。
《山谷题跋四屏》
《软炊浅酌七言联》
行草书作品
行书节录《山谷论书》句
初次接触何绍基书法的人,大多不理解作品中的点画为何会呈现锯齿状。其中原因,与何绍基作书喜用回腕执笔法有关。“回腕法”综合运用了手部和肘臂的力量,逆势运笔,增强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于是便可呈现笔画中微妙的提按顿挫。
《隶书蕴真赏心五言联》
隶书轴
临汉代隶书
隶书作品
到了晚年他潜心教育,在长沙城南书院,以实学勉励师生,循循善诱,深受时人敬仰。曾有一次,一个青年拜他为师,学了一年就认为学得很好了,便要告别。何绍基没有各种说教,只是取出一只匣子说:“这只匣子里有我多年心血的结晶,送给你作个纪念吧!”青年急着走,接过匣子顾不上打开看,拜谢了老师,立刻走上了新的征程。
匣子真重,青年走了两三里地,不觉汗流浃背累不可支。青年异常惊异,便打开了匣子,啊!原来匣子里装的都是磨穿了的砚台。这时他恍然大悟,于是又回到了老师的身边。
隶书作品
金钟大镛在东序,翠竹老梅生此堂
这个故事堪称加强版的“铁杵磨成针”,足见何绍基写字之勤奋。何绍基的人生大境界,得益于他的勤奋,所以他留给子女及后世最珍贵的馈赠也是勤奋:在女儿出嫁时,何绍基特地从北京寄回一只箱子。满心欢喜的家人打开一看,只见箱底的红纸上写着一个“勤”字,其他什么也没有,众人皆大惑不解,惟有女儿和女婿明白其意,将这“勤”字铭记在心!
隶书作品
何绍基和《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同乡,因为故乡盛产莲花,于是何绍基经常将莲子送给朋友。对于一个文人,送莲子是相互的惺惺相惜。而一位太史为了求字,送给何绍基白银二百,还有泉水一瓮,何绍基只收下了泉水而将银子完全退回,在民间至今留下“何子贞受水返银”的美谈。
临汉代隶书
《驾言游好》隶书五言联
事有未能如我意心无不可对人言
欲学渊明归作赋先烦摩诘画成图
陵程福造
来源:兴华国学字典(ID:gh_5fdd7),在这里可以看到更多优质书法、国学、教育类内容,转载请联系客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