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药 http://pf.39.net/bdfyy/tslf/190620/7232741.html

《游栖霞寺》

作者:皮日休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一千多年前,被鲁迅称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晚唐诗人皮日休来到栖霞山,被这里清高绝俗的风景和丰厚的人文内涵“治愈”,不仅觉察不到盛夏的酷暑,也暂时忘却了尘世的喧嚣,留下《游栖霞寺》的诗作名篇。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如今,我们再以这首《游栖霞寺》为“匙”,过去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栖霞山都在丘陵起伏的山谷之间诗意打开。

栖霞,从舍到寺到山的进阶

栖霞山最早叫“伞山”,因山形方正,四面重岭似伞而得名。据清《摄山志》记载,“山上多药草可以摄生故名摄山”。自古以来,摄山的中草药资源久负盛名,留下很多名人采集药物的传说,明朝时李时珍也曾到此采集何首乌、党参等中药标本以补充《本草纲目》的内容。

那么,现如今我们口中的栖霞山之名又从何而来?在唐末文学家皮日休的这首《游栖霞寺》中就“藏”着答案。

盛夏的一天,皮日休到栖霞寺游玩,因“不见明居士”,顿生“空山但寂寥”的感慨,莲花盛开却苦于无人对吟,他独自坐在那里,在山间云气氤氲中等云开雾散。

皮日休要拜访的这位“明居士”,就是栖霞寺的创始人,一位名叫明僧绍的山东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明氏家族势力很大,出过很多高官,但明僧绍却像一个“异类”。他通晓经义,儒学造诣很深,但自宋至齐,他却多次拒绝朝廷征召,拒不出山入仕,被后人尊称为明征君。公元年,南下建康的明僧绍最终隐居于摄山。

如今,游客行至栖霞寺门前北侧,会看到一块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的唐碑,就是为了纪念明僧绍而刻,碑文由唐高宗李治所撰,不仅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在全国现存唐碑中也是极其罕见的珍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当年在游览南京众多名山之后,明僧绍为何独钟情摄山?明朝南京状元焦竑的文字或许能解答一二。他的《栖霞寺修造记》记载:“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古高人盛流率栖于此”。

明僧绍去世后,他生前修建并居住的栖霞精舍的“栖霞”二字,也渐渐地从宅名、寺名最后演变成了整座山的名字。而从此之后,这座高不过米的栖霞山有了更开阔的打开方式,除了自然风光、中药资源外,它还有一种精神追求。

明僧绍作古已久,怎么可能接待皮日休?但皮日休为何要来找他,诗里说得清楚,“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此刻皮日休心里充斥着对明僧绍这样的高士觅而不得的惆怅。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教授在其所著的《诗栖名山》中对这首诗有过评点:“对于处在晚唐乱世的皮日休来说,要参透人生,达到‘逍遥’并不容易,他远道来访栖霞山,遥思明僧绍,就是希望从六朝的山林居士那里寻找自我解脱的思想资源。”

千佛岩、明镜湖、舍利塔、南朝石刻……一千多年来,在人来人往之中,这里不仅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还成就了“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厚重。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并赞誉其为“第一金陵明秀山”。自然风貌与历史变迁散落在这里。既是淡泊名利的隐士,又是内心丰盈的勇士,明僧绍赋予了栖霞山一种生活态度和内心的和谐相安。

“意气枫发”,咏尽人文魅力

白莲、青霭、冷泉、枯松、清月……在《游栖霞寺》中,皮日休却为何偏偏对栖霞山最著名的红枫视而不见呢?

是因为红艳夺目的枫叶与他要表达的清冷之景格格不入,还是因为时值“三伏”,枫叶尚未有所表现?其实都不是。

“栖霞红树烂如霞,十月天晴风日嘉”,明末清初南京诗人纪映钟曾这样给栖霞山上的红枫记下一笔;

生活在乾隆时代的南京人王友亮在《金陵杂咏摄山》中也提及:“秋时人多看红叶于此”,诗中更是写到:“枫叶秋林烧入云”;甚至两江总督尹继善也在这里留下了“共爱枫林霜叶晚,终输春暖碧桃红”的鲜艳记忆;孔尚任的《桃花扇》如今在昆曲的水磨腔调中走近现代生活,其中一句“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与栖霞山的景致也脱不了干系。

“虽然栖霞山早在六朝时期就已有枫叶林,但从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看,栖霞赏叶的习俗则是在明代后期才形成。”《金陵明秀栖霞山》作者张军介绍说,“春牛首,秋栖霞”的民谚也是到了清朝才陆续见于文字记载,而后秋游栖霞山才被更广泛地传播开来,渐成民间风潮。

自年起,南京开始举办栖霞山“红枫节”。这些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高颜值的栖霞山成为新的“打卡”地,景区也大力栽种红枫,整个景区的色叶树足足有四五十万株。

每年11月底,栖霞山步入赏枫最佳观赏期。本周降温,雨水增多,让人们一夜感受到冬的威力,也加快了红叶的飘红速度。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鸡爪槭、枫香、羽毛枫、乌桕、无患子、山胡椒等品种变色速度最快。那些在绵绵细雨中赴一场枫叶之约的人们,也收获了另一番朦胧之美。

登山望江,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皮日休写的是《游栖霞寺》,但他写寺本身不多,反而更多着笔于寺周围的山水环境。游览栖霞山,游客也不光沉浸在山景本身,登山望江,视野立刻开阔起来,尽显山水城林的南京风貌。

张军介绍,栖霞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亿多年前。从山上发现的海洋动物化石来推测,这里曾被汪洋大海所包围。受地质地壳的运动,南京、镇江之间形成了一条宁镇山脉,栖霞山就位于山脉的西侧。多万年前,逐渐形成的长江从栖霞山下流过。在中国的四大“古都”中,低山缓岗、龙蟠虎踞的南京是唯一由长江穿城而过的,这也让栖霞山成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中最独特的一处。

游客一路向上,行至虎山山巅,便可见望江亭,顾名思义,在这里可俯瞰长江;在中峰半腰北侧,有一处名为“始皇临江处”的观景平台。《史记》记载,公元前年,秦始皇东巡,北返时登临摄山。如今,站在这里,江面百舸争流,壮美的南京栖霞山长江大桥尽收眼底。近年来,栖霞山景区不断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陆续恢复了始皇临江处、陆羽茶庄、桃花扇亭、小营盘等景点。

而栖霞山还在继续“生长”。借着文旅融合的东风和南京紫东板块的崛起,栖霞山片区开发建设已全面启动,国际游轮码头、栖霞老街都在走向现代生活。

来源:交汇点记者陈洁

责任编辑:尹晓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