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一双筷子开始的展览。”
深圳设计周主题展的导言,从一双筷子的案例开始谈论设计。相比英文的主题词“Everything?Everything!—PossibilitiesofDesign”,中文“设计的可!能?”将问号留在结尾,重申要探讨的是边界与思维,而非唯一的解决方案。
设计的价值在哪里?展览用十五个故事讲述了设计为当下带来的可能性。九个关键词“习常、念想、处境、需要、冲突、生意、生产、结论和传承”,共通点是相信“改变”的力量。
从一双筷子开始的展览。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实用与诗意,每一刻都是新的
深圳设计周才举办第二届,而深圳作为中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NESCOCreativeCitiesNetwork,简称UCCN)的“设计之都”(CityofDesign),今年已是第十个年头。与荷兰、意大利或日本等国的设计相比,深圳设计迄今未能形成强有力的标签。然而,追逐“新生”是这个城市的法则,比起抒情更崇拜高效的实用。没有包袱,不相信失败,因为持续的变化总能带来成功的期待。
先锋与实验的态度,更多表现在平面设计上。在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漩涡之下,深圳的工业设计更趋向实用性与服务性。大规模的产品输出,或与创客相连的科技热潮,这些“深圳设计”,更多地被收服在“零件的发明”里。
就像此次展览中那位最年轻的红点奖获奖者晏劭廷创作的“机巧螺旋”,旨在使挂画变得轻松。物件固然别致,但更令人击节赞叹的是他的视野与洞见,在高中生的年纪,创作了一件完成度极高的作品。但在话题之外,晏劭廷也承认制度内的课纲并无特别的设计课程:“我有一个同学,他已经能拍十分厉害的短片,我是受他影响的,觉得自己也可以试试。”
他再次重申,这是出于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这个城市带给他的实验精神。
晏劭廷设计的“机巧螺旋”
同样还是学生团队的“%纯污水制冰所”来自台湾地区。三人因毕业设计组成“污水搜集队”,以“冰棒”形式告诉观众从水到冰之间,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将宏大的环境视角浓缩至日常且具象的场景,这个看起来不怎么“实用”的设计,有着更为深刻的寓意。
观众围观“%纯污水制冰所”
从“禅”到“道”的观展动线,已然十分诗意。主题展视野中,有对本土的理解,也有延伸至乌干达的发展问题。但除了“道·万象”这类浸入感强,且适合照相机的展品,能静下心看完一段解说视频的观众不多。即便有编目索引,那些宽泛的术语并没有起到有效的引导,过分空旷的展厅也容易让人失焦。如何在单向的物件中寻找因缘、故事、启迪;设计的价值除了被充分曝光,是否仍需一种代入感更强烈的探索。在低头与抬头之间,观众对设计可能仍需再多想几秒,才能真正到达。
小朋友在莲花山公园的沙盘模型前
反而是,在以“儿童参与设计的可能”为题的展区中,莲花山公园的沙盘模型不仅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参与,以此延伸出的关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讨论,带动了现场更为直观的意见表达。
“我希望这里有更多的树。”
“公园除了玩耍,还应该加入公共影院和图书馆。”
“我住在罗湖,但我觉得福田的公园氛围更好。”
不停有家长和小朋友与前来充当志愿者的规划师对话,能够彼此信任并产生共同的质疑,使用者的经验反而忠于了设计的可能。
如何“谈论设计”,成为了设计的话题
除了主题展外,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内的AGIChina(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中国分会)与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展皆聚焦于平面设计,设计体验中心则选取了20多个设计美学品牌入驻,以“五感”出发,体验拥有共鸣的日常。不同象限的设计有其自由的秩序,新的、美的、夸张的、奇趣的、意想不到的……如何表达设计也成为参与者的仪式。
AGIChina四位策展人,从左至右为李永铨、蒋华、王序、韩家英
事实上,以点线面构筑的一连串美学风景里,设计提炼了浪漫的象征与更为感性的诗意。而普通人的情绪应该安放在哪里?除了消费,还有其他体验方式吗?
面向港口的另一个主展馆海上世界文化中心,选择以“主宾国”的概念引入意大利主题展。馆长OleBouman曾是著名的荷兰建筑杂志《Volume》的主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202.html